小说节选:大师的技术(13)
高手
既已“粘”住,手就推过来了,正在捕捉你的重心。这是一件表面呈现出酱红色的小巧青玉琮,器身雕琢云雷纹,那花纹很是奇特,构图松垮垮的。圆劲滚动,重心游走不定,力点似有若无。老郑拿琮在手,看内膛管钻痕迹,看四肩上切割工艺,看纹饰细节,看各个面上包浆状态,看旧化程度。力是绵绵不绝,可进可退,随时变化方向。老郑心下了然,抬头问道:不知怎样的众说纷纭?对方也是高手,脚掌拖地,轻退半步,重心却左右更替,换了方位,但力还是在手上过来。高个子如实陈述,道:有说老的,有说新的,有说宋代仿古,也有说民国造假的。请郑兄提供点儿意见?绞住对方手臂粘向肘部,将对方纵向力改变为横向去。老郑笑笑:我的看法是,东西是老的。这把来力带着切劲,懂劲者不顶不丢。高个子疑惑道:就这么简单?力其实并没加大,只是切准了对方的空当,借来的力又缓缓送回去。老郑欣赏这个访客的率真,没有卖关子,接着说下去:玉琮是西周的,纹饰是清晚期民国后添的。这圆浑的内劲没有明确的力点,却无处不在,让对手无从招架。高个子大拇指一挑:兄!我是研究了一年才弄明白的,您用了十分钟!对方重心已失,上身摇动,这边便轻轻收了势,双方还是面对面保持着两尺的间距,一如没有开始之前的状态。老郑给对方续茶:惭愧,惭愧,偶尔说中而已。
第一道题考核过关,接下来可以说是更高层次上的较量,也可以说是先亮给你看答案,要你倒推着列出方程式来。但是来访者确是个实诚明亮的人,因之这一切就貌似平淡而从容了,波澜不惊之下,自然而然地推陈开来。高个子说:以往虽然在网络上多次探讨问题,但是毕竟隔着一层,很多人在网络上似乎是个绝顶高手,一见真人那是见面不如闻名。今天得识郑老师很感荣幸,请上手我随身的两件玩意儿,以示登门求教的诚意。他从脖子上取下一件雪白的玉来,拿张餐巾纸擦干净了,放到桌子中间。老郑轻轻将那一团雪似的宝物取到面前欣赏,双眼顿时一亮:这是一件金代丹凤朝阳纹透雕圆形带饰,工艺精细到要让人误以为是乾隆朝,质地白糯到像新玉,传世之器,包浆润泽到粘手的程度,老郑要拍案惊呼了。翻过来看背面,老郑倒吸起一口凉气:背面空白处,琢刻着“大定李诚造”五个字!现在轮到高个子微笑着看他了,对方等着你点评呢。老郑有点儿兴奋,他无须掩饰,对于这样的极品,他必须致敬,否则就是欺心了:兄台,这件无论是年份、工艺、料子都是没得挑了。若说隋唐宋辽金元这所谓的中古玉器,为什么特别贵,甚至比年份更久远的高古玉器还要贵?除了存世数量少以外,也因为从美学上考量,高出了后世很多。中古玉器雕琢精度不一定赶得上乾隆,但是要说生动传神,那明清的没法跟它比,这就如同明清绘画终究跟宋画在审美上隔着一层同一个道理。这是一个时代美学特征的问题,特殊的气息是仿也仿不出来的。好了,老郑已经判定了这件是中古,没有认为是明清,高个子暗暗喝彩。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