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大师的技术(2)
高手
一块儿玩了十多年,大伙从心里服他,有些玩伴干脆尊称他“郑老”,老郑倒不很乐意,倒不是说怕人家把他叫老了,玩古董靠的是眼力,虽说经验、资历也是眼力的一部分,但是终究人要是老了,精力就不济,视力就退步,知识的更新换代则更是成问题,人就势必要遭淘汰。
老郑原本的计划是,到五十岁的时候逐步减少自己的藏品,六十岁就彻底金盆洗手退出收藏圈,然后可以毫无功利心地做点儿理论总结,写本小小的书,不掺水分的,把自己几十年实证的心得告诉后来者,也算是对自己有了交代。可是前几年,像老郑这样不会逢迎领导,说话做事又丁是丁卯是卯的人在单位里是越来越不吃香了,新来的局长尤其不喜欢他这个讲话直筒筒、没有背景后台的下属。这一点老郑是看得清楚的,好在他也不是个一根筋的人,看看单位里的情形,再看看其他的机关也不过大同小异,跟老婆商量:要不把减藏计划提前实施吧,早了早抽身。
“减堂”开设在一个商场的四楼,电梯上下,外面看是办公室,走进去是隔成两间的敞亮店铺。老婆是店主,老郑休息天、节假日坐堂,主要招待寻访上来的行内朋友和玩伴。没事就喝茶聊天,到中午还在兴头上就点了饭菜上来边吃边聊,聊到傍晚还没尽兴的样子就找个馆子喝杯小酒。这样多年的玩伴就有了固定的落脚处,一有空就来喝茶,这有瘾。伙伴们还带各自的朋友来,喝几回茶,便也成了玩伴。店里人是不断,不管在外面的身份怎样悬殊,老板、官员、职员、自由职业者或者富二代,在“减堂”坐下来就都是同好,没有高低贵贱,甚至也往往忽略了年龄的长幼,这里只有眼力高下的区别。热闹时候,从早到晚一天要喝掉他好几桶矿泉水,里外几把茶壶十几个杯子倒出的茶叶渣可以堆满一淘箩。伙伴们来也是经常双手不空,拎点儿茶叶、拎点儿水果、捎上点儿土特产是常有的,柜子里渐渐堆满了茶叶罐,老郑除了隔几周去买点儿干玫瑰和杭菊,茶叶始终也不需要买。有时候老郑在内间示意新进来的访客在他对面的椅子里落座,不管那茶壶里是否是刚沏的新茶,他就要换茶叶,重新泡茶,这就是准备跟来客谈交易了,玩伴们会端起茶杯自动退出去,在外间接着聊他们的。里面谈妥了一笔,接着有请外面候场的下一位,有点儿像老中医坐诊一样。生意大都是预先约好的,忙起来也有一天做成几笔的,大多数时候是一笔也不做,只是聊着品着,这一天很快就会过去了。这么多年以来,伙伴们早习惯了每个休息天、节假日跟着老郑天南海北地博物馆看展览、逛古玩市场、外面去捡漏吃仙丹,现在是在“减堂”碰头,上手看玉器、翻图册,这就成了一个课堂,很热闹也很舒心。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