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莫高窟的藏经洞
面对藏经洞
面对莫高窟的藏经洞,我有一种莫名的悲哀。洞不大,只有丈余见方,像是老式窑洞的里外间,里面黑洞洞的,空无一物,那些举世震惊的敦煌遗书早已被挪运一空。可悲的是,藏经洞里最早保存的五万多卷经卷只有很少一部分保存在我们自己的博物馆里,绝大部分被洗劫到国外,诸如英、法、俄、日等十几个国家的图书馆、博物馆都藏有。
我一直就对这个神秘的藏经洞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应该说,作为“世界八大奇观”的敦煌莫高窟,它的闻名于世并非是因为那些精美的佛像和壁画,更主要的是这个20世纪初被发现的藏经洞。历史上的战乱和当政者的好恶,使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文字历史受到了空前的破坏,图书资料残缺不全,面目全非,幸好有这样一处藏经洞得以保存一大批稀世瑰宝,然而却又不幸散落到了国外。
敦煌莫高窟本来是佛教圣地,却在20世纪初无端地被一名破落道士所糟蹋。道士名叫王圆篆,祖籍湖北省麻城县,大约在1851年前后出生在陕西,由于家乡连年受灾,年轻的王圆篆无以为生,只能像逃难一样入伍从军到了甘肃。一百多年前的甘肃,想必是极尽荒凉贫困,历来为内地犯人充军发配之所。王圆篆能从地肥水美的家乡流落到穷山恶水的边陲,显然也是出于生活所迫,身不由己。在军队混了几年,他退伍了,生活仍然没有着落。就生存而言,王圆篆的能力很低,在偏远的甘肃,他没有任何亲戚朋友的帮衬,个头不高,体力有限,又缺乏起码的技能和文化,文不能食,武不能衣,为了糊口,他只能出家当了道士,最初的动机也许只是为了能混上碗粥喝喝。
王圆篆的出家纯粹是为生活所迫。可以肯定地说,他对宗教缺乏最起码的了解,更不是出于信仰的需要。当道士也好,当和尚也好,不过是混碗饭吃罢了。作为一名游化四方的道士,到处化缘乞食,成了他维持生活的一种手段。王圆篆这种对宗教的无知,可以从他以后的行为中得到证实。
1892年前后,贫困潦倒的王圆篆流落到了当时已同样贫困破败的敦煌莫高窟。
敦煌原为古丝绸之路的要塞,位于著名的河西走廊一侧,从东汉一直到明朝,敦煌一带始终作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商贾云集,物流繁茂,各路使者客商穿梭往返,不绝于缕。古时的贸易,海路不通,只有靠陸路进行,敦煌作为重要的陆路口岸,是古代沟通欧亚经济贸易的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其作用不亚于如今的沿海口岸。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带来了敦煌莫高窟佛教的兴盛,自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僧人及工匠在敦煌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开凿了一个个洞窟,用于供佛修行,至唐代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