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散文精选:夜空中,隐约着的不眠星(25)

2022-10-11 10:23:09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呼吸困难,大女从普渡大学毕业后,回国在北京找了份工作,所在企业正在内部改制,只请到三天假,昨天从北京出发,今天上午前妻去火车站接上她,中饭后开车赶

呼吸困难

大女从普渡大学毕业后,回国在北京找了份工作,所在企业正在内部改制,只请到三天假,昨天从北京出发,今天上午前妻去火车站接上她,中饭后开车赶来老家。祭奠仪式结束后,前妻牵着她去了老屋。大女六岁以前,在老屋留下诸多美好回忆。爹一边编织篾货,一边逗着大女玩。每回挑着篾货赶集归来,爹总会伸直双臂,让大女搜摸他的衣服口袋,每个口袋里都藏着不同的惊喜,可以饱大女好几天的口福。而今,爷爷不在,但那些记忆还在。前妻陪同大女,将它们一一捡拾。

晚饭前,锣鼓班和腰鼓队进场。这一天的晚餐,是丧事的正餐,前坪坐满了客。用的筷子,全是娘削的。爹回来的第二天,娘从老屋找出爹的篾匠工具,先是去老屋后山砍下来几根老竹,锯成一筒一筒,再劈成一小根一小根的,然后用小刨子将它们削成筷子。爹的工具经年不用,生出一重厚厚的锈,娘在磨刀石上磨了很久,也还是难见本色。村里别的篾匠,要把工具借给娘用,娘不要,执意要用爹的。娘也不让别人帮忙,几天来一门心思地削筷子。饭后将桌凳收拾好,腰鼓队在大门外搭了个舞台,天色暗下来后,伴随一阵响亮的锣鼓声,他们开始登台表演,用地道的本土话,在台上打情骂俏,舞台边挤满了人,不止上垄片,连大屋场和下垄片的,都赶来观看,一派热闹和喜庆。

等明天上午将爹送上山,爹的后事便告结束。这八天七晚的丧礼,既像是在特意延长跟爹告别的期限,更像是为爹举行一场隆重而有序的远行仪式。仪式中的各个环节,看似单立,实则紧连相扣。连续三天的道场,主要帮爹做了四件事:偿还前世债务,解除一生罪过,打点孤魂野鬼,禀告各路神仙。之后的烧灵屋,是给爹备上一份厚礼,让爹来世生活无忧。接下来的念祭文,则是各路亲属依次与爹作别。今晚锣鼓班和腰鼓队的出场,则又是为爹上路营造热闹欢快的气氛。即便是侍音师,在音乐的播放上,也颇有讲究。那只压在屋顶上的高音喇叭,每天从早上七点响到晚上十二点。头两天,专放哀乐;之后放戏曲,京剧、黄梅、花鼓夹杂;接下来放流行歌曲;最后放的全是欢歌喜曲。丧礼从开始到最后,逐渐转悲为喜。不过是想让爹了无牵挂,轻松上路。

甩掉喧闹,站在灯光照不到的马路上,头顶,又是繁星闪耀。城里看不见的景象,在老家这儿,却是寻常物。注视着天角边那颗最亮的星,记忆忽而变得清晰。那时我大约四五岁,夏天的晚上,躺在竹床上看星星,爹坐在旁边织篾货。我指着远远的天角说:“爹爹,你看,那颗星好亮啊! ”爹放下手头活儿,挨着我躺下,手臂枕着我。“那是爹星,天上最亮的一颗星。 ”爹说,“知道它为什么这么亮吗? ””“为什么? 爹指着距离它最远的天边另一角,叫我看,那里是一小块空白,一颗星也没有。爹说:“那里有一颗星的。 ”爹让我盯着那块看,不要眨眼,过一会儿,将眼闭上,再过一会儿,睁开眼再看那儿。我照爹说的做,果真,在那一角,有颗很小很暗的星。“那是什么星啊?爹爹。 ”“那是儿星,是最亮那颗星的儿子,现在知道最远的爹星为什么最亮吗? ”爹说出答案来,“因为它要帮儿星引路。 ” “爹爹,儿星要去哪儿? “儿星最后要走到爹星这个位”置上。 ”“那爹星呢? ”“爹星反过来要走到儿星的位置上去。 ”“那最后,爹星不亮了,儿星成了最亮的,是不是,爹爹? ”“是啊。 ”“那要走多久啊,爹爹? ”“等多年后,我不在世了,你又会看见它们两个的,你会看见儿星最亮,爹星不见了,但你仔细看,像今天晚上这么仔细看,爹星还在那儿。 “爹爹,”它是不是以后又要回到儿星那儿去,又成为最亮的那个星呀? “是啊,”最亮的儿星在帮他引路。 ”“那又要等到什么时候呀,爹爹? ”“那要等到我们两个的下辈子才能看见,儿。 ”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