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年代故事:人生的余晖(6)

2022-10-13 21:44:05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紫藤花儿,一次次汇款、一封封缱绻缠绵的书信,重新燃起了琴心中早已熄滅的火焰。琴很欣慰,当初没有选错人,有顺不是个无情无义的人。她不指望与他再偕白首

紫藤花儿

一次次汇款、一封封缱绻缠绵的书信,重新燃起了琴心中早已熄滅的火焰。琴很欣慰,当初没有选错人,有顺不是个无情无义的人。她不指望与他再偕白首,只要彼此留一份念想,留一份牵挂,便足矣。

娃儿有了大学教授的父亲,看谁还敢骂她“破鞋”?作为台胞家属,琴终于可以扬起头做人了。

琴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再也不用靠摆水果摊维持生计了,但她每天依然早早地拉着水果车出门,有人问起:“娃儿他爸又来信了吧?”琴的脸上便挂满了笑。

一有空闲,琴就来我家与奶奶聊聊娃儿和有顺的近况。奶奶笑着劝道:“收摊吧!你终于熬出头,可以享福了。我家丫头从小吃你做的青草糊,现都快要嫁人了,你也不用送了。”

琴笑了:“娃儿过了今年的采蜜期,就带着妻儿回家了。等他回来我就抱孙子,什么事情都不做了。”

娃儿还没回来,琴却住进了医院。

等我们赶到医院,她已经不省人事了。听她的邻居说,琴与李老汉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当场突发脑溢血。

遇到琴,打了半辈子光棍的李老汉以为自己迎来了“春天”,却不料“春天”这样短暂。美梦如此快,便被击得粉碎,岂能甘心?于是,他就带着一肚子的怒火来找琴。

没有一句告别,琴在医院昏迷了两天,便带着一辈子的遗憾走完了五十七载人生。她的娃儿此刻正急奔在回家的路上……

我奶奶从乡下赶到城里为琴料理丧事,原以为她大难不死,总有后福,但琴没有等到享福的那一天。这些年,琴一直寡居,房间里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也没有什么贵重的遗物好清理。墙上的挂历却很醒目,标满了各种记号。其中一处用红笔画了个大圈,里面写着“娃儿回家”几个字。

床上的枕头鼓囊囊的,我掏出来一看,里面是一叠书信和几张存款单。存款单上写着的名字都是娃儿,而每张存款单背面都附着有顺的电汇单。她把每一笔有顺给她的汇款都以娃儿的名字存到银行里去。信是从台湾寄来的,每只信封都磨损得很厉害,显然,这些信都是反复阅读过的。我抽出其中的一封,是用毛笔写的直行繁体字:琴妹:

那一晚别离,三十多年过去了。五洞桥上,你说:“你若是树藤,我便是紫蝶。”仿佛就在昨天。多少次我的梦里,西江水长流,紫藤花依旧。醒来,却是星空寂寥,遍地白霜,我们天涯各一方。

世事难料,但那个白衣蓝裙少女,却一直停驻在我内心深处,一分一秒都不曾离开过。琴妹,你过得不容易,我害苦了你,但求老天开眼,有生之年能让我们见上一面。我别无他求,只求此生能把杯薄酒与你共叙离别之情,共诉相思之苦……

你的有顺

一九八四年六月三十日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