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年代旧事:和谐画页(3)

2022-10-13 15:51:27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柳桂青,柳桂青接二连三地失去亲人,对她是沉重的打击。 她的父亲于1957年国家搞公私合营后,在广州的一个行船朋友帮助下申请去了香港,后来又去了台湾。奶

柳桂青

柳桂青接二连三地失去亲人,对她是沉重的打击。

她的父亲于1957年国家搞公私合营后,在广州的一个行船朋友帮助下申请去了香港,后来又去了台湾。奶奶生气地说她儿子:“阿茂盛现在是卖骨头卖到海外去了。”柳桂青从父亲的来信中,悟出父亲的无奈。之前,她父亲以为去了香港就像到了广州等地一样,是可以回来的。最初在香港什么都做,摆地摊、卖旧衣,生活较难以维持。到了台湾,由于他懂闽南话,便慢慢稳定下来。他先是卖鞋,后来自己办鞋厂,生活稳定了,但家是回不去了。

接到家里来信,得知妻子死了,他每月寄100台币回家作维持奶奶抚养弟弟及一家人的生活费用,也作为自己对家的牵挂。再后来,他未曾见过面的儿子被淹死,他强忍痛苦写信安慰女儿,嘱咐女儿好好照顾自己、照顾奶奶。母亲病逝以后,他万念俱焚。后来,他在台湾又结了婚,怕女儿难受,连结婚照片也不敢寄给她而寄给桂青姑母,姑母把照片给了柳桂青,父亲五十多岁再婚,希望能再生个儿子。收到父亲的信以后,知道父亲在台湾结了婚,柳桂青牵挂的心稍有点安慰。她经常望着台湾的方向,思念着父亲,希望父亲身体健康,祈盼父亲能早点接她到台湾去。

1969年,我们初中都没毕业就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到了九龙峰林场当知青。四年多的蹉跎岁月,我们都赚足了人生阅历。后来,我到惠阳地区农校读书,柳桂青和其他知青都被安排在惠东县木材公司上班,她这才从农村搬回县城居住。柳桂青和林场当地农村一退伍军人结了婚,也一起搬到县城居住。虽然当时实行计划生育,但她丈夫属农村户口,允许头胎生女儿的再生。她一口气生了三个女儿,到生第四胎是儿子时,柳桂青被木材公司除职了。无奈之下,全家又回到丈夫老家长坑村,不料,几个月大的儿子在农村让邻家抱着玩抛高时跌坏了脑袋,孩子哭得喘不过气来,成了残疾人。

我感叹柳桂青的人生,苦哇!

1979年9月25日,惠东县遭受强台风强暴雨,山区山洪暴发,西枝江暴涨,柳桂青丈夫家被特大山洪铲走。水灾过后,政府安置他们到深圳布吉,那时深圳还不是特区,丈夫说,那么远别去了,还是耕田吧。柳桂青从来没听说过布吉,也不知布吉有多远,但要做田里的劳动自己恐怕力不从心。他们商量决定回下米行老屋。平山也是刚经历“9·25”洪水,倒了很多房子,但她下米行的老房子没有倒。就这样,“9·25”洪水以后,柳桂青和丈夫、子女、家婆一行七人再次回到她原来居住的房子。她又和伯母、堂弟住在一起。

一家子上有老下有小,在县城居住打开门就要花钱,他们夫妻俩没有手艺,即使有力气也没地可种,她和丈夫商量,选择做平山小吃叛的生意来维持生活。平山人喜欢吃板,不但年节吃,平时也吃。喜叛(也叫发板、发包仔)、猪肠叛是最常用的,特别猪肠叛,一年四季的早餐、小吃都用到它。那时改革开放刚开始,平山人都投入各式各样的、赚钱快的生意,相当部分平山人慢慢富起来,做叛这种小生意没人问津。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