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年代旧事:新的人生路

2022-10-12 09:19:59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我的代课教师生涯,1985年8月的一天,小坞小学的校长找到我,递给我一封信,寄件人为“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拆开信封,是一纸考试成绩通知书,上面赫然

我的代课教师生涯

 

1985年8月的一天,小坞小学的校长找到我,递给我一封信,寄件人为“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拆开信封,是一纸考试成绩通知书,上面赫然写着:写作65分,现代汉语60分。我的心惊喜得快要跳出来了!这可是最难考的中文大专课程啊!

回想辍学后,我不甘心就这样成为“半文盲”,劳作之余自修了初三和高中三年的语文课程,同时找来写作方面的书籍阅读,还开始尝试写些随感之类的小文章。就在我挑灯夜读、不辨方向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电台播报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的消息,我立即前往县教育局咨询,并报考了汉语言文学专业1985年4月开考的《写作》《现代汉语》。没想到,在没有专业教材、没任何人辅导的情况下,凭着原来的语文功底和近两年看书写作的领会,竞一次性通过了两科课程!

林东校长看我喜不自禁,连说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啊!

原来,我们小坞小学还不是完全小学,只办了一至四年级,在校就读的4个村子的学生,读五年级得去几里外的乡里上学。因为来回步行较远,又要穿过别的村庄,难免受外村孩子欺负,读着读着,很多学生就弃学回家务农了,家长对此意见很大,林东校长也觉得有责任让孩子就近读书,就跟区教办申请办毕业班。可师资力量是个问题啊。那时的小学老师由民办教师组成,多是本地稍有点文化的农民担任,没受过专业训练,他们一边耕田,一边教书,难免两头不到岸。这样的师资条件,要办毕业班压力很大。

“现在好了,”林东校长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你来当老师吧!先代课,再慢慢转正。”

19岁的我,正一门心思扑在自己首次试种的西瓜园上。瓜园已硕果累累接近收获,我日夜守在园里,正做着田园主的美梦。我的如意算盘是把家里两块瘠薄的土地用来种西瓜,等收成后有钱了再承包相邻地块,连片种植,逐步扩产……

但进小学当代课教师机会难得。在出路还不多的农村当老师,是很受人尊重的,也有利于我的自学和写作。于是,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林东校长的邀请,提前结束了我的田园梦。

1986年7月“小升初”会考到了。这是我们的“第一战”,不敢怠慢。我晚上住在学校办公室唯一的一张木板床上,天天辅导学生夜修,希望能够不负众望,取得好成绩。可惜最终的结果是,我带的毕业班全班三十多名学生,只有7名被区中学录取,其余二十多名,除了个别留级重读,都将止步于小学,回到家里和父兄一起下田干活儿,慢慢地成为半文盲的农民。这让我非常愧疚和难过,愧疚于没能力把他们教好,多送几个上中学,难过于当时的教学条件,区中学的学位是那样的稀缺。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