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旧事:新的人生路(2)
我的代课教师生涯
林东校长安慰我说,新办毕业班,这个成绩不错了,在全区已接近中等水平。如果我们不自己设这个毕业班,那村里上中学的孩子会更少。话虽如此,我还是怀着深深的负疚感,觉得很对不起学生的爱戴和林东校长的信任。
我深知,这个结果还是与自己水平有限,教学经验不足有关。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啊,现在自己连半桶水也谈不上,如何教书育人?
更难过的是,在考上的7名学生中,有一个还因家庭贫困而决定放弃升学的机会。这个学生是我的堂弟,他能脱颖而出,超出我的预料。他是个不太安分的学生,原来成绩差,留过级,很皮,经常惹是生非,不是欺负这个,就是欺负那个,尤其是变着法子捉弄班里仅有的两个女生,弄得是鸡飞狗跳,投诉不断。为此,我没少拿他开刀。别人的子女我教训起来难免有些顾忌,可这个堂弟,从小没了父亲,在家中又是长子,我不教训他,也就没人管得住他了。他是被我罚站最多的一个学生,他的意外考中,印证了“严师出高徒”这句老话所言不虚。
可就这么难得考到的一个升学指标,他母亲——我的六婶却决定放弃。我上门做六婶的工作,六婶说家里没钱交学费。我说学费的事你不用担心,我出一部分,再找叔伯兄弟筹一部分。六婶说,上学要去区里住宿,也没米没钱供他生活。说到这个份儿上,我沉默了。那时农村家家都穷,日常零花钱只能靠养鸡生蛋来换。我一个月35元工资,家里还有三个弟妹要照顾,实在没能力长期供堂弟上学。
接下来的事让我更加难过。为了不浪费堂弟这个上学指标,我按学习成绩顺序逐一登门拜访了三个学生的家长,居然没把指标送出去。其中一个学生也是因为家里穷,供不起上学住校;另一个学生其父说他还小,想留级多读一年。最奇葩的是,一个我很看好的学生,他的父亲竟然告诉我,他拜了神求了签,“签诗”说今年不能出远门去外面读书。
我心痛,我无语!从村子到区里,才20里地,这就叫出远门了?祖祖辈辈生活在方寸田园的农民兄弟,视野多有限啊!粤东乡村落后的一个原因,先是重农轻教,后又重商轻教。我的父老乡亲们,对教育的重要性觉醒得太晚、太慢了。
1986年9月新学年开始后,我调整了教学方法,不再像上一年那样平均用力,“一个都不落下”。我知道自己并没有能力让基础那么差的学生,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一个个都脱胎换骨,既然升学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那我就抓重点,培养尖子。
于是,我在正课时间认真授课之外,专门组织了一个尖子生写作小组,这个小组由5名语文成绩最好的学生组成,每人发给一本刻印了“课外写作练习簿”字样的精致本子,每逢周六晚上,由我带领4名学生,一起到另一名学生家中,为他们开小灶,重点批改、分析他们课外所写作文的得与失。在当时百分制的考试中,作文占了40分。我要发挥自己在自学中文、写作上的优势,辅导他们出奇制胜。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