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精摘:在海一方(16)
在海一方
老路真糊涂了,脚生病的是他自己母亲。老路母亲活着时,一双脚肿得老高,他显然是把陈松母亲当成他母亲了。他对陈老太说的话,像是在对他自己的母亲倾诉。
陈松喃喃地说,难道真是这样?一个八十多岁的人,竟不能承受失亲之痛?这未免太脆弱了。
6
轉年,老路又回来了。他的规矩,雷打不动,每年必须回来一次。走完他的流程,就去郊区游玩。老路说,再不看,以后就走不动了。我看老路,的确老态龙钟了,满头的银发,瘦削的脸庞,曾经玉树临风的身板,已没了支撑。爬山时,老路喜欢戴上墨镜,戴顶白帽子,拄根黑色的拐杖。看海时,老路坐在海滩上遐思,望着海浪,半天回不过神来。
社会工作事多,我顾不上陪他,一般都是晚上约他坐坐。我说,连云港就这么大点地方,有啥好看的,还能赶上温哥华、夏威夷啊?
老路仰着头,说坤子,我的心情你是体会不到的。只有在外面待久了,才会知道什么叫家国情怀。我在温哥华,除了老婆孩子,无人交流。可到了连云港,听着满街的港城乡音,无论高雅粗俗,无论男声女声,都那么真切,那么亲切,那么的声声入耳。
老路思维很清晰,丝毫不像老年痴呆的样子。
三年后,陈老太去世了,一盏油灯终于耗尽。老路回来奔丧,郁郁寡欢了好些日子,看上去比陈松还伤心。陈松的悲伤是外在的,老路是内在的,没有言语,只是呆坐着,一双枯竭的眼睛深深地凹陷着。
陈松说,没想到路哥此等重情,母亲的安葬费都是他出的。第二年清明,给陈老太竖墓碑,陈松想加上老路的名字,老路没答应。老路说,就那么点大的地方,我就没必要往上挤了。依然那么风趣。
第二年,老路没回来,后来也没见他回来。我在微信上找他,他有时回,有时不回。
到了第三年底,路姐回来了,给我打来电话,说坤子,老路走了。声音哽咽着,很苍老。
我顿时愣住,似站在了冰天雪地。我没想到老路这么快走了,更没想到老路临终走在了异国他乡。
路姐说没有,我把他带回来了,安葬在青龙山,他终于回到父母身边了。
落叶归根,应该的。我感慨地说,路哥生前和我流露过这想法。
路姐说,这件事上,他们父女争执了若干次。路西全盘西化了,她无法理解父亲。我是倾向老路的,可又担心女儿将来有啥委屈,连个说苦的地方都没有。咱是平头百姓,嫁人了豪门,烦恼是免不了的。我进退两难,连句公道话都不好说。
那后来,路西怎么同意的?
老路快不行的时候,对路西说,把我送回去吧孩子,不然我死不瞑目啊。又拉我的手,说你不能让我在异国他乡做野鬼啊。我含泪答应了他,路西也答应了。快走的时候,他睁着眼看路西,我让路西答应他,他才合上眼。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