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散文随笔:蒙尘的榆荚

2022-08-17 11:11:28 来源:忠言堂 作者:网络
导读:蒙尘的榆荚,柯川 一 上个世纪开头的1900年,春末夏初的一天,无锡城里一户蒋姓人家为家中唯一的儿子迎娶新娘。蒋家门第堪称殷实富贵,迎娶的又是门第显赫的无锡杨家的女儿,这

蒙尘的榆荚

 

柯川

上个世纪开头的1900年,春末夏初的一天,无锡城里一户蒋姓人家为家中唯一的儿子迎娶新娘。蒋家门第堪称殷实富贵,迎娶的又是门第显赫的无锡杨家的女儿,这在当年范围不大的无锡城里可算一桩不小的新闻。

这一天,蒋家门前张灯结彩,宾客盈门,热闹非凡。新娘的花轿到了,顿时鼓乐齐鸣,鞭炮大作。人们看到在喜娘的搀扶下,新娘从花轿里款款而下。由于红盖头盖着脸,新娘的面容无法得见,但是大红罗裙下的那一双脚虽然不属于“天足”,可也并不符合当时“三寸金莲”的标准。这点遗憾立刻引起了亲友、看客们的评判兴趣。然而,没料到这家人家后来发生的事,更让人目瞪口呆。人们后来听说,新婚之夜,新娘把新郎的脸都抓破了;还听说,新婚的第二天,新娘就逃回了娘家。

这位新娘,就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杨荫榆。

杨荫榆生于1884年,结婚时不满十七岁。据她的侄女杨绛先生(翻译家、作家)回忆,说她的这位姑母长得“不令人感到美,可是也不能算丑”,“皮肤黑黝黝的,双眼皮,眼睛炯炯有神,笑时两嘴角各有个小酒窝,牙也整齐,她脸型不错,比中等身材略高些。”按杨先生的这些回忆推想,杨荫榆怎么说也不能算是个长得丑的女人。可不知为什么,她的母亲就是嫌她长得丑,不喜欢她,甚至还常拿她的相貌说事,当众羞辱她。从这点滴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出,杨荫榆虽然生在一个书香官宦之家,可她从小缺少母爱。而她的长年在外地做官的父亲也没时间对子女给予足够的关照。随着年龄的增长,识文断字的杨荫榆对自己的人生自有一番打算。在那个光绪皇帝还在北京皇宫里待着的年代,一个从小没有享受多少父母之爱的女孩子,大概她唯一的指望就是能够嫁一个如意的丈夫,那么相夫教子、琴瑟和谐也可以获得不错的一生。

说到此,我们就来推想,杨荫榆她在新婚之夜究竟遇到了什么麻烦,那一切又是怎么发生的。

那天经过了一番既烦琐又累人的仪式之后,新娘照例被人搀扶到洞房等待。在洞房等候新郎的杨荫榆一定是怀着一颗少女的忐忑之心在猜想:一会儿就要进来的新郎是个什么模样;她渴望那个将要和她共度一生的男人会给她爱,给她幸福;她一定也在为总算能够脱离那个令她沉闷、屈辱的娘家而感到欣慰……忽然,门开了,新郎进来了。杨荫榆见到新郎的一刹那,她一定怀疑眼前的一切是否是个噩梦。呵,那是个什么样的人哪!站在那里,咧着嘴,嗨嗨地傻笑着;一口发黄的牙,牙龈呈紫黑色,嘴角还不停地有哈喇子流下来,一个弱智的傻子!这就是母亲为我选择的要同我过一辈子的人?杨荫榆呆了、傻了!刹那间,屈辱、怨恨、愤怒的种子在心中裂变、爆炸了!见新郎哼哼着向她走了过来,她使出全身力气推开了他……以至于……撕扯,抓破了新郎的脸……第二天天没亮她就逃回了娘家。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