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散文随笔:蒙尘的榆荚(2)

2022-08-17 11:11:28 来源:忠言堂 作者:网络
导读:蒙尘的榆荚,那个年代,新娘在成亲当晚就抓破新郎的脸,第二天就逃回娘家,这对于婆家人来说,那可是件大丢脸面的事。这件事顿时成了无锡城里最刺激人的新闻。

蒙尘的榆荚

那个年代,新娘在成亲当晚就抓破新郎的脸,第二天就逃回娘家,这对于婆家人来说,那可是件大丢脸面的事。这件事顿时成了无锡城里最刺激人的新闻。一时间,茶楼酒肆议論纷纷。对此,蒋家人岂能善罢甘休,他们先雇了轿子派了人去杨家请新娘,不成。婆婆亲自带人来到杨家,连拉带拽把新娘弄了回去。可是不到两天,杨荫榆又逃了回来,并声言:若再逼她,宁愿一死!见事情闹到了这一步,杨家人当然不能错上加错、一意孤行了,闹出人命可不是件小事,况且事情已经惊动了官府。鉴于两家都属地方士绅,经人从中斡旋调停,最后以离婚、杨家赔偿一切经济损失作了结。

一个人,一个既普通又独特的生命个体,是那样偶然地来到这个世界。在短短的生命过程中,追求幸福、尊严,当属每个人天生的权利。可命运往往不那么通情达理,投生在富贵门第的杨荫榆偏偏碰上那样一个母亲,用一双那样的玩忽之手,把杨荫榆的婚姻大事给玩忽掉了。

杨荫榆幼年失怙,婚姻破灭的经历,似乎预示了她的命运将要在国家经历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演变中,让种种主动与被动,有意与无意惹出的麻烦,搅得零乱、失色,她的人生也此一时,彼一时,一忽儿光明,一忽儿暗淡,难以把控,难以叙说。

杨荫榆噩梦般的婚姻虽已了结,但是一个沦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资和笑柄的离了婚的女子,回到了还有那样一个母亲的家里,我们无法不为她日后的命运担心。幸好,此时她的在日本留学的二哥回来了。

杨荫榆的二哥杨荫杭(杨绛之父)是江苏最早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的先驱者。早年就读于北洋大学堂(即天津中西学堂),后入南洋公学学习,先后留学日本、美国。在日留学期间参加了东京励志社。在无锡组织过励志学社。被早期从事排满反清革命的同道誉为“过激派”。杨荫杭的革命经历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不属本文叙述的范围,我这里要说的是他在杨荫榆一生中所起的作用与影响。

见二哥从日本归来,杨荫榆欣喜万分。因为在杨家唯一能给予她关切和理解的是这位二哥。更难得的是她还有一位贤惠、宽厚、善解人意的二嫂。杨荫榆在父母身上没有得到的父爱与母爱,总算能在二哥和二嫂这儿得到些许补偿。二哥回锡后即在家乡办了个理化研究会,组织有志青年学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二哥的鼓励帮助下,杨荫榆走出家门,参加了理化研究会的学习,这让她在漆黑无望中看到了前途的一丝光亮。这位二哥让她明白了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自立、自强。有了文化,掌握了知识,就具备了谋生的本领,就可以独立,就不用再依附于任何人。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