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散文随笔:蒙尘的榆荚(3)

2022-08-17 11:11:28 来源:忠言堂 作者:网络
导读:蒙尘的榆荚,参加了研究会学习之后,十七岁的杨荫榆像一株沐浴着阳光、雨露的春苗一样,一下子焕发出了青春的活力。她的脸上常挂着笑容,学习勤奋、刻苦。在她

蒙尘的榆荚

参加了研究会学习之后,十七岁的杨荫榆像一株沐浴着阳光、雨露的春苗一样,一下子焕发出了青春的活力。她的脸上常挂着笑容,学习勤奋、刻苦。在她的带动下,她的二姐也报了名,她俩成了无锡城里最早一批参加男女同校学习的学生。要知道,那年月,中国的绝大多数男子的脑袋后边还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呢。两个妙龄女子,不坐轿,在大街上每天步行上学,这在当时的无锡城里,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由此为开端,杨荫榆走上了一条求学自强之路。

不久,杨荫榆得二哥赞助,转入苏州景海女中学习,后又就读于上海务本女中直至毕业。1907年,杨荫榆赴江苏省参加官费留学日本考试合格,当年即赴日本,进东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入理化博物科学习。六年后完成了学业。由于她学习勤奋,成绩优良,毕业时受到学校嘉奖,还获得一枚奖章。1913年回国,即应聘至位于苏州的江苏省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务主任兼生物学教师。一年后,至北京女子师范学堂(后改名:国立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即“女高师”),任学监兼讲习科主任。1918年,杨荫榆由当时的教育部资送赴美国留学,入哥伦比亚大学研修教育学。留美期间她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正直善良、乐于助人的行为品格,受到留美学生的推崇,被推选为留美中国学生会会长。四年后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学成回国后的1924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即委任杨荫榆为国立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杨荫榆到任不久即更名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即“女师大”)。至此,杨荫榆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学女校长。

从上述杨荫榆求学、任教、再求学、再任教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一个旧时代的女子,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强奋发、不断进取的人生轨迹。她有方向,有目标,一步一步走得十分扎实,一点一滴堪称成就斐然,她像一只冲出樊笼的小鸟,自由翱翔在广阔的天空,越飞越高,似乎看到了越来越宽广的可供她施展才华的天地。

1924年,杨荫榆四十歲。这是个人生完全成熟的年龄。她有在日本、美国留学的经历,也有在国内几所学校任职、任教的经验。对坐落在北京宣武门内石驸马大街的“女高师”,杨荫榆更是轻车熟路。当年她在这里工作时,同事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她留给同事和学生们的印象是美好的。这从她当年留学去美国,离京时学校师生去车站送别的情景可见一斑。杨绛先生回忆:“那天我跟着大姐到火车站,看到三姑母有好些学生送行。其中有我的老师。一位老师和几个不认识的大学生哭得抽抽噎噎,……火车叫了两声,慢慢开走,三姑母频频挥手,频频拭泪。月台上除了几个大哭的人,很多人也在擦眼泪……据我母亲说,很多学生都送礼留念,那些礼物是三姑母多年珍藏的纪念品。”因此,1924年春天的那个早晨,当杨荫榆怀揣着教育总长签发的校长聘书,来到“女高师”大门前,看到那道青砖砌就的灰色围墙以及那些精美的砖雕时,一定觉得分外好看。进得门来,见到那栋中西合璧的二层楼房时,觉得它是那样气度不凡。当看到那么多熟悉和不熟悉的面孔在对她表示热情欢迎时,她并没有怯场。女子掌女校,人地两宜。有着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的她,对管理好这所学生人数不到两百人的学校,信心满满。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