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蒙尘的榆荚(6)
蒙尘的榆荚
杨荫榆又一次低估了学生们的奋斗韧劲。她于8月1日带了警察、教工、保安等五十多人来到学校,想要驱赶学生。得到消息的学生们早已紧闭了大门,严阵以待。等有人翻墙进校弄开大门后,杨校长宣布:解散大学预科甲、乙两部,国文系三年级和教育预科一年级。并勒令所有学生一律离校。可学生们根本没把“勒令”当回事,声明坚决不离校。正在双方顶着的当口,又忽然来了不少从别的学校赶来支持“女师大”斗争的同学。此时,这边的警察、随从也跃跃欲试,想要来硬的,冲突一触即发,局面几近失控。总算杨荫榆此刻还比较冷静,她按捺住了警察,叫来人主动撤离,使局面暂时得以平息。
第二天,杨荫榆发布了她在“女师大”校长任上的最后一道指令,令在校的所有教职员工全部撤离。并于次日发表了《致各界声明书》,同时向教育部递交了辞呈。8月4日,她在《晨报》上发表了《辞职感言》:“荫榆置身教育界,始终以培养人才恪尽职守为素志。各校任职先后十年,服务情形为国人共鉴。去年三月,蒙教育部之敦促,承乏斯校。任职以来,校务施行必与诸同人协议熟商。于学生品性学业,务求注重实际。唯荫榆秉性刚直,不善阿附,有时处理事物,自问过于认真,容有不见谅于人者。但既受国家委以重任,矢志以女子教育为职责,毁之劳怨,所不敢辞。至于个人进退,原属无足轻重。所以勉力维持之于今日者,非贪恋个人之地位,为彻底整饬学风计也。”呵!这种软绵无力、词不达意的“感言”,出于一位留学日、美,获“哥大”硕士学位的学者之手,只能说明此时的杨荫榆已经失望到了极点,伤心到了极点。
1925年8月8日,章士钊批准了杨荫榆的辞呈。几天之后,在一轮渐渐西沉的故都夕阳中,神情黯然的杨荫榆离京去了苏州,投奔她的二哥去了。
七
赶走了校长的“女师大”,风波并未平息。8月10日,章士钊作出了一个莫明其妙的决定:停办“女师大”,在原址上重新成立一所大学——国立女子大学。看来章士钊也乱了方寸。学生们对教育部的这个决定根本不买账。她们针锋相对地宣布:拒绝解散令。并且成立学校维持会,呼吁社会正义人士主持伸张正义,帮助她们把“女师大”维持下去。僵持到8月21日,章士钊指派他手下的教育司司长刘伯昭率领一支庞杂无比的队伍开到了“女师大”。他们中有警察、教育部部员、“女师大”工役,甚至还从三河县雇来了一批老妈子。这批人一到学校,见人就抓,老妈子们挥舞着手中的武器——马桶帚,见有顽抗的学生,劈头盖脸就打。然后,他们几个人抬一个,把那些个学生一个个硬塞进了停在门口的几辆汽车里,然后开到报子街的一处所在关了起来。后来,这批学生(约二十人)仍坚持以“女师大”的名义,在宗帽胡同赁屋上课,周树人、周作人等都曾义务给她们去上过课。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