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散文随笔:蒙尘的榆荚(9)

2022-08-17 11:11:28 来源:忠言堂 作者:网络
导读:蒙尘的榆荚,杨荫榆生活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当人们重温那段历史,透过重重烟云,去检索那些隐秘的细节,细细品味出当事人在当年的那种困惑、无奈之后,

蒙尘的榆荚

杨荫榆生活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当人们重温那段历史,透过重重烟云,去检索那些隐秘的细节,细细品味出当事人在当年的那种困惑、无奈之后,涌上心头的会是一脉无言的悲凉。忽然想起沈从文说过的一句话“面对历史,谁人能不感惆怅”。是啊,惆怅!不由得点上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吐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然而,杨荫榆令人叹息的命运故事至此还没说完。她的人生结局,就像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的结尾那样,还真让你意想不到。

回到苏州投靠二哥的杨荫榆,在二哥、二嫂的关心呵护下,受伤的心灵逐渐得到平复。后来,她先后在东吴大学等几所学校执教过。她大概有感于自己年轻时伤心的经历,推己及人,因此始终没忘女子教育的初衷。1935年,杨荫榆居然以一己之力,创办了一所女子学校,取了个怪怪的名字“二乐女子学术研究社”。这学校的生源也怪,有已经嫁人的已婚女子,有已经参加工作的女职员,当然也有穷苦人家的女孩子。杨荫榆竟然能把这样一所学校管理得像模像样,使每一个学生都觉得像置身于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一样。当初她曾对“女师大”的学生说过“国民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之母之母”。她把这一理念带到了这里。想想看,一所学校的当家人,像一位慈祥的母亲一样,把学生当儿女一样来关怀教育,怎么还会有办不好的理由呢。

可惜好景不长,日寇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了。1937年冬,苏州沦陷,市民紛纷逃难。杨荫榆本来可以同兄嫂一起走的,可由于学校里有几个学生因为路远还没走,因此她毅然留了下来。日寇进城以后,烧杀抢掠,无所不为。见此,杨荫榆的傻劲上来了!她居然跑到日军驻地找到了驻地官佐,对日本兵的暴行,义正词严地进行交涉。大概是被一位柔弱女子的凛然之举所折服,并对她那一口流利的日语挺欣赏。日军官佐居然“勒令他部下的兵,退还他们从三姑母的四邻抢到的财物”(杨绛语)。事后,日本人竟然想请她参加“维持会”,遭到杨荫榆的断然拒绝后,遂对她动了杀机。1938年1月1日,两个日本兵来到了杨荫榆的住处,诓称“长官有请”,把杨荫榆骗出了家门。离她家不远有座叫吴门桥的小石桥,当杨荫榆同那两个日本兵走上小桥时,其中的一个近距离朝她开了一枪。中枪之后,杨荫榆并未倒下,那两个日本兵又将她推下了河,见河中的她还在挣扎着想游上岸去,那两个灭绝人性的东西,竞又向她开了几枪,连续中枪的杨荫榆,终于沉了下去,剩下河面上一摊殷红的血。冬日惨白的晨雾中,那血像凝固了似的在河里漂了很久,很久……

1938年初的这个寒冬的早晨,五十四岁的杨荫榆就这样惨死在了日寇的枪口下。寒冬里,江南河水那种刺骨的凉啊!受到那彻骨寒冷的刺激,不知杨荫榆伤口的疼痛能否减轻一些,好让她那即将消散的意识多停留一会儿,如这推想成立的话,那她大概会先想到日本这个民族,平时是那样的谦恭、精到,怎么一到中国就变得这样的凶残、狠毒?她大概还会想到“女师大”的那些娇小、文弱的女孩子,一经煽动竞也会那样无法无天、不可一世;她还想同二哥二嫂见上一面,说些什么;还有她创办的那所学校也让她依依难舍。但是,她决计不会想到,几十年后全中国的中学课堂上语文老师还会对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用谴责的口吻说到她,她会以一个反面人物的形象印在几代中国人的记忆中。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