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梦里回延安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胡世宗
一
那是1965年,我还在长白山脚下一个步兵连队里当班长。因为写了好多部队生活的短诗,我被选为代表,去北京参加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11月23日,我在一个座谈会上见到了贺敬之。那天,我记得他特别称赞了部队近期创作的一些反映基层官兵生活的话剧,并未谈诗。那时我只知道贺敬之是人们喜爱的诗人,并不知道他在剧作上的成就和贡献。那一年,贺敬之41岁,我22岁。啊,这就是初中课本里《回延安》的作者!能见到我仰慕的诗人贺敬之,我是多么的幸运!
1972年冬,我正在北京出差。那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了贺敬之的《放歌集》。书店一售而空,我很想得到一本,便给他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没想到,第二天,他就派人把书送到了我的住处,还附了一封信。可以想象,我收到这信、这书时,是何等的感动!这本书里的许多诗,如《回延安》《西去列车的窗口》《三门峡歌》《桂林山水歌》,还有《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那样的长卷,我都反复吟咏和背诵过。
此后数十年,我们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曾数次到贺敬之寓所拜访,有时是携老伴,也有几次是带着儿子。2021年秋天,我还曾专程到他的故乡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参观了“贺敬之柯岩文学馆”。
在那里,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贺敬之漫长的革命和文学生涯,并深刻感受到1942年延安那场透彻的春雨,对他来说是多么珍贵——仿佛使他幼苗时期的根、芽、茎、叶倏忽间蓬勃、舒展、挺拔起来。
二
1924年11月5日,贺敬之出生在山东省峄县贺窑村(今枣庄市台儿庄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
1938年3月,震惊中外的台儿庄战役爆发了,贺敬之家乡的一些学校搬迁到湖北郧阳和均县。13岁的贺敬之和村里几个同学决定远离家乡和亲人,奔赴湖北找学校去。临行前,父亲送给儿子一本中国地图。战火纷飞,兵荒马乱,他和几个同学历经千难万苦,在汉水上游偏僻的均县找到了自己的学校,却丢失了父亲给他的那本中国地图。
1938年冬,日寇向湖北地区大举进攻,贺敬之所在的学校也不能安稳读书了,师生们又辗转2000多里路,搬迁到四川梓潼。在这一个多月的跋涉中,贺敬之沿途看到太多从敌占区逃出的饥寒交迫的人。想到祖国的命运、人民的苦难,他深感肩头担负着无比沉重的责任。
日寇的残暴肆虐,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让贺敬之对黑暗的现实极为不满。这激发了贺敬之强烈的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1939年7月、8月和1940年1月,他在报纸上发表了《诗人的出游及归来》《失地上的烽烟》《夜》等文章,呼吁:“流浪的人们呵,勇敢些,等候着明天吧,停止哭泣,永远要坚强地活着,永远扬起你那灼热的仇恨构成的脸庞!”这是他15岁时写出的作品。在这之后,他又有《我们的行列》组诗等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在烽火岁月里,贺敬之就是唱着这些向往革命、追求光明的歌,奔向革命圣地延安的。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