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散文随笔:梦里回延安(3)

2022-08-17 11:05:58 来源:忠言堂 作者:网络
导读: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一直吹到了现在,飘到了今天!新歌剧《白毛女》成为几代人共同欣赏和称赞的革命文艺经典。 新歌剧《白毛女》是实践毛主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一直“吹”到了现在,“飘”到了今天!新歌剧《白毛女》成为几代人共同欣赏和称赞的革命文艺经典。

新歌剧《白毛女》是实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的重要成果之一。《讲话》让贺敬之升华了对人物命运构成与深远走向的本质认识。

在延安,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是革命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无一例外。我曾拜访过《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听他讲过当时《黄河大合唱》词曲创作的情形。他说,那时延安正开展大生产运动,作为鲁艺的老师,冼星海当时除了给学生上课,还和大家一起上山开荒。在生产间歇期间,冼星海才得以在小窑洞里日夜赶写《黄河大合唱》的曲谱。贺敬之也一样参加过延安开荒种地、砍树烧炭等生产劳动。1943年春节过后,鲁艺秧歌队准备同延安文艺界组成劳军团,一起去南泥湾慰问。当时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赴延安以南四五十公里的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开垦荒地20多万亩,把个“烂泥湾”变成了米粮川,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为延安等抗日民主根据地提供了重要的物资供应。贺敬之听到359旅建设南泥湾的生动事迹后,激情涌动,提笔写出了《南泥湾》这首歌词:“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从“处处是荒山,没呀人烟”到“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夸赞了这个“鲜花开满山”的“陕北的好江南”。这首歌经马可谱曲后广为传唱。除此之外,还有另一首传唱不衰的《翻身道情》,也是《讲话》后贺敬之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后创作的。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贺敬之——这个延安的儿子,这首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回延安》竟是不经意间的即兴之作。

1956年3月初,贺敬之受邀参加在西安召开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在一个雪花纷飞的黎明,贺敬之乘机从北京飞到西安,然后转乘汽车到延安。贺敬之在一篇回忆散文中写道:“呵,母亲延安!分别了十多年的你的儿子,又扑向你的怀抱中来了。”“我被紧紧地围在坑上,我的手被左右的许多手拉着……不会醉人的米酒使我刚端起来就像醉了的一样。永远的桥儿沟,永远怀念的延安的亲人们,让我们倾谈久别后的一切吧。”

在大会结束后的一个联欢会上,贺敬之想用陕北人们熟悉和喜爱的“信天游”的形式唱出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延安的3月天还是挺冷的。在这个冷峻的夜里,他一边哼唱着一边写,一边激动地流着泪,不知不觉中竟然感冒了,嗓子都失声了。这首66行的《回延安》写出来了,可惜的是,第二天他不能上台给大家朗诵了。在晚会上,由别的表演者用“信天游”民歌那悠扬婉转的曲调唱出來,一下子感动了全场观众,掌声不绝,叫好声不绝!很快,广播电台、杂志纷纷播发和刊登转载这首《回延安》。诗人一晚上的即兴之作,成了广为传诵、好评如潮的一个新的经典。《回延安》真挚而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想要回报母亲延安的感情。它是诗人的心路历程和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印记。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