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东坡书院的光(3)
东坡书院的光
我也特别喜欢书院西园里的《东坡笠屐图》金身塑像。
东坡笠屐故事广为流传。在载酒堂壁,有一个《坡仙笠屐图》碑,碑有题语,讲述的就是苏东坡笠屐故事。“东坡在儋耳,一日访黎子云,途中遇雨,从农家假笠屐着归。妇人小儿相随争笑,群犬争吠。东坡日:‘笑所怪也,吠所怪也。’”自宋以来,历代画家都非常喜欢东坡笠屐故事,他们依照自己的喜爱创作出了形态、服饰、笠屐迥异的《东坡笠屐图》。在高高柏树掩映,繁茂花丛簇拥下,西園的这座塑像当是有了新的审美意趣。东坡先生头戴竹笠,脚着木屐,右手握书卷,左手轻提袍,目光平视前方,全身金光闪闪。这金色的衣衫和俊逸的神态,极契合人们心中大文豪风雅超旷的意象。
一队衣着统一校服的学生前来瞻仰东坡像。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列队站立,向东坡行礼敬拜。我拉过一位男生问,你们这是从哪里来,你是否喜爱这样的东坡形象。他说喜欢,“东坡先生好酷爽,好有范哈!”一旁的年轻老师接过话头,告诉我他们从海口来。东坡书院现在也是国家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这里陈列着苏东坡许多书稿墨迹和文物史料,带学生来,主要是希望通过了解东坡先生的居儋故事、寻觅东坡遗存、观赏珍贵馆藏文物,让学生们开阔视野,获得启发。他们还将去钦帅泉,亲手打上一桶泉水,探寻钦帅泉清澈无浊、不盈不损的奥秘;他们也将学习拓片,要亲手把《坡仙笠屐图》《月梅图》这样的文物书画制成拓片作品,以体验文物的历史价值;他们还将在书院的土壤里种上一株植物幼苗,培土、施肥、浇水,切身感受東坡“美好出艰难”诗句的深刻哲理。总之,要通过寓学于游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东坡先生的精神气度,在学生的心田播下东坡文化的种子。
我问老师,这些学生看上去也就十几岁,一次参观能感受到东坡先生的精神气度吗?
老师说,也许不能真正感受到,但这是一种熏陶。
原来老师是一个“90后”,父母都是海南建省时来到海南岛并一直坚守在海南的建设者。父亲是一个苏东坡迷,最崇尚苏东坡超旷的处世态度。他还在幼儿园时,父亲就给他读苏东坡的诗词,到他上小学就带他参观东坡书院,讲东坡故事。久而久之,苏东坡乐观、坚毅、豪放、爱民忧民的形象烙进了他的心里。当老师后,他就像父亲一样,时不时地给学生宣讲苏东坡,也常常在节假日组织像今天这样的活动。他相信润物细无声的力量。
我感到欣慰。年轻老师所说的,正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这是杧果树一样开枝散叶、开花结果的途径。
仰看雕像,竞感到时光穿梭,载酒堂已复原为最初的桄榔庵模样。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