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东坡书院的光(5)
东坡书院的光
苏东坡是一个情怀高尚的人。为民造福一向是他的为官理念。被贬儋州以前,东坡在官场就频频失意,已经相继被贬黄州、惠州。但是,尽管历经挫折磨难,“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却从未改变。在黄州,他组织救儿团体,捐款救助婴幼儿;在惠州,他捐出御赐犀带并带动家人捐资,建成东、西新桥,以使百姓免于洪水困扰;又在西湖造了一个苏公堤简称“苏堤”,方便百姓往来两岸。在儋州,他要做些什么来造福百姓呢?
北宋时期的儋州当地居民,不耕种土地,而以卖香为生,荒地极多。他们祖祖辈辈都直接饮用沟塘里的积水,疾病流行,治病信奉巫师。苏东坡写下《和陶劝农六首》,极力劝化黎汉以农业为生存根本,指导大家耕作的方法;他教化百姓破除陋习,以医治病,讲究卫生,并带领当地人勘察水脉,掘土打井,人称“东坡井”。从此,人们纷纷挖井取水,不再饮用沟渠浊水,减少了疫病的发生;他更是不遗余力地传播中原文化,种下一园文化教育的种子,形成意义深远的文化影响力。就在他北归的第二年,姜唐佐北上参加会试,途经河南汝州拜会苏辙,得知苏东坡已在北归途中去世,当即表示不再参加当年考试,回到家乡开办学堂,把苏东坡播下的文化火种继续播撒下去。一代又一代海南文化人,将苏东坡撒下的文化火种越烧越旺,夯实了海南文化底蕴。
就是在建树这些实实在在的功绩过程中,苏东坡将自己深厚的爱与情感全部倾注在了儋州这片土地上,为民思,为民想,为民为,为民创造创新。“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一个将贬居之地视作自己托付生死故乡的人,一个为这片土地开启里程碑式文明进程的人,一个为这片土地植入诗词、文化、教育灵魂使之开花结果、世世代代受益的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怎么能不由衷地爱戴他?即使他离去,即使他死去,他又“何曾辞儋州”?!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出千年英雄(1001—2000),全球共有12位,苏东坡是唯一人选的中国人。《世界报》认为,苏东坡的从政生涯同他的诗文书画一样,都属于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热爱自由,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具有强烈的信念。而苏东坡的从政生涯体现了他朴素的民本思想,爱民之深,忧民之切。
我恍然大悟!一千年了,民众拜谒他、推崇他,乃是因为他对民众的博大如海的情怀!在这个情怀里他们感受到文人的真正风骨气节和伟大人格的魅力。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样冠绝古今的诗作,苏东坡其实是为自己吟唱的!
我曾看到过一条抖音动图,名为“苏轼的人生轨迹”。从眉山到开封,从开封回眉山,从眉山到开封,从开封到凤翔,之后回开封……直到贬谪儋州,再从儋州经廉州回常州,动图画出的苏东坡的一生,像一只千缠万绕的蝴蝶结,其中“乌台诗案”他被贬黄州,又从定州那里,蝴蝶结像是一个发带松了,突然下垂,坠落到惠州。动图配着婉约的音乐,看得我眼发涩,心发酸。苏东坡曾是整个国家最耀眼的文学之星,却因言获罪跌落到现实的谷底,颠沛流离。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