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松鼠山的枪声(6)
我听见松鼠山的枪声
在大鹰超市里,看见有的犹太人不爱推购物车,经常就拎一只提筐,买的东西种类数量都有限,甚至他们总买单个的东西,一个青椒、一根黄瓜、一根胡萝卜.……据说他们吃东西颇节制,禁忌也多,烹饪方法很简单。
每周在百合超市(中国的)旁边,犹太人会搭起卖蔬果的白棚子,东西颇为新鲜优质,他们经营合理,又非常礼貌,总是很快售罄。儿子让我留意大鹰超市里犹太人加工的食物,比如一种很薄的全麦面饼,里外两层,买时最好加上他们的一种酱,一只奶油色的圆盒子,里面是土豆泥或鹰嘴豆泥,质地纯正,其味寡淡,是跟薄饼卷一起吃的。还有精包装的“犹太鸡”,真正有机,直接清煮,味道好极了。吴老师又推荐一种“水牛鱼”,柜台给你去了鱼刺,成鲜灵灵一条长片,买回去直接煎,味道像天津的“獭么鱼”。
犹太人的汽车也其貌不扬,很少看见奔驰、宝马之类的,劳斯莱斯、凯迪拉克更没影儿了,一种方便驮东西的小卡车倒常见。
有时我就疑惑,那些说法是否当真?“世上富人最多的民族”“全球最有钱的企业家,犹太人占了一半;美国百万富翁中,犹太人占三分之一;福布斯美国富豪榜,40名中犹太人占18名……”
有一天,寂静的松鼠山忽然举办起老爷车比赛。正巧那几天我们去儿媳(普林斯顿)那边了,错过了难得一见的西洋景。好在武汉的小乔看了全程,拍了照片发我。我惊讶那些老爷车每辆都像经典珍藏版,五光十色,非常好看。小乔说,比赛场地环绕“山顶操场”下边那条福布斯大道,开得可快了,车主尽是老头们,个个满面红光身手不凡。咱也没想到,松鼠山竟然藏了那么多“阔佬儿”哇,还听说,他们年年都比赛!
我想,“阔佬儿”们如此热衷于比赛老爷车,自然不是为了比阔,而是要“穿越”,穿越那些纷纭的历史……
可是那些犹太孩子呢?为何很少看见呢?犹太人家庭克勤克俭,幽隐静谧,后院一般都设有小型秋千、篮球架或游泳池,但大多为摆设,如同门口廊台上摆列的宗教雕塑一样静无声息。
每天下午三点钟,黄色大巴校车在主干道上准时出现,这时马路中央一定站着身穿苹果绿背心的协警大妈或协警大爷(都是义工),在那热心维持交通。孩子们纷纷下学了,哈伯特街的小公园里一时有了人气,各路家长散兵游勇一般忽然会集,来自中国的长辈有好几个。大家交流生活信息,看顾孙子打滑梯、荡秋千,跑跑颠颠,不亦乐乎。
这时很少见到犹太孩子的身影。一位俄罗斯大妈跟我说(她儿媳是中国人,所以她会说一点儿中国话),他们都上各种辅导班去了,也有的直接回家做功课,反正犹太孩子从来不玩耍!大家都知道,松鼠山有几家犹太人开的私立学校教育水平非常高,中国家长有人不惜支付高额学费,把自家孩子送进去。当然了,一旦送进去,可就不要再想轻松,从此便和那些三岁就开始受希伯来文教育的犹太孩子一同踏入“藤校”系列的预备级跑道。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