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游走市井的那个锔盆匠

2022-08-17 10:42:08 来源:忠言堂 作者:网络
导读:锔盆匠老林,张映勤 “锔盆儿、锔碗儿、锔大缸……”小时候,街上偶尔会响起这嘹亮的吆喝声。听到吆喝,家庭主妇们纷纷拎出打破了的饭碗和裂了璺的面盆、瓦罐或瓷器等叫锔盆

锔盆匠老林

 

张映勤

“锔盆儿、锔碗儿、锔大缸……”小时候,街上偶尔会响起这嘹亮的吆喝声。听到吆喝,家庭主妇们纷纷拎出打破了的饭碗和裂了璺的面盆、瓦罐或瓷器等叫锔盆匠看过,讲好价钱,锔盆匠坐在马扎上,腿上搭一块布,开始修理器物。

记得,锔活的师傅姓林,七十岁左右的年纪,老实本分,手艺好,住得不远,孤身一人住在小街一所大院的门房里。老林吆喝的声音很大,他这一嗓子,恨不得让整条街道的人都能听得到。锔匠主要是锔盆、锔缸、锔瓮、锔锅、锔碗、锔茶壶、锔瓶、锔罐等,只要是家里能锔的物件,老林都能将它们锔好。老林用的工具很简单。箱子里放着大大小小各种钻,每种钻都由钻头和钻杆组成。将钻头固定在钻杆的一头,钻杆有大拇指粗,二十多厘米长,还装着拉动钻杆转动的弓子、小锤子、钳子、螺丝刀和造锔子用的铁丝和铜丝。后面还装着一个个盛有湿石灰膏的小铁桶。

锔锅碗瓢盆可是个细活儿,俗话说得好,没有金刚钻儿,别揽瓷器活儿。瓦盆虽然比不上瓷器硬,干这种活儿也离不开金刚钻。从前都是手钻,后来有了电钻。

譬如锔盆吧,在锔之前要先拿起来用小锤挨着敲打敲打,仔细看看裂缝在哪里,有几条,有多长,需要用多少锔子。看好后再钻眼,先从裂缝的左边钻一溜儿小眼,之后取一根铜质的如订书针大小的枣核形钯锔用小槌细心钉入小孔。再比照着锔子的长短在裂缝的右边钻上一溜儿眼。这些眼要离锔子的另一头稍远一点,然后再用槌子轻轻地、慢慢地将锔子的另一头砸到眼里去,最后再用石灰膏抹一下裂缝和锔子眼,这样盆就算锔好了。

锔锅碗瓢盆也是个技术活儿,钻的眼既不能过深又不能过浅。过深了容易钻透,瓷器漏了就不能用了;过浅了锔子砸不进去,高出一截,使用时不方便,而且锔子容易掉下来,也影响美观和使用。有的瓷器很薄,甚至只有一二毫米,这更要考验锔匠的手艺了,钻眼要更加仔细,在这么薄的瓷器上要先凿出小点,然后再钻孔,只能打到瓷片厚度的一半或三分之二,您想这难度有多大。

老林除了招揽生意吆喝几声,坐下干活儿时一声不吭。他的老花镜随意地架在鼻梁上,似掉非掉,镜腿上缠着发黑的橡皮膏。神情专注,一丝不苟,是他干活儿时不能分心,还是天生不爱说话,不得而知。他常年住在小街上,独来独往,像一条沉默的鱼,从不与任何人搭讪,更不来往。我们有时围在他身边,不是喜欢老林这个人,而是对他干的活儿感兴趣。

放好了锔子砸严实,老林会抹上石灰膏,还要用细砂纸轻轻地打磨打磨,使其更加漂亮。我们街坊邻居当时经常找老林锔活儿,看着人家在那一丝不苟地又修又补,一件件残破不堪的瓷器修整如新,觉得实在是太神奇了。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