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我当学徒的那些岁月
学工岁月
李永安
过去在西安道北上中学,让我难忘的是学工劳动,就是在上学期间,学校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工厂里劳动,时间一般就是一两个月。
1968年,我刚刚由北关小学升到初中,在西安市十中上初中。刚进校门不久,课还没上几天,我们全班就到工厂学工劳动,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以学生身份到工厂参加劳动。说是学工劳动,实际上是学校联系好工厂,让学生下到厂里的车间参加学习劳动。我们班去的工厂是一个生产纺织机器零配件的工厂,厂子不是很大,有好几个车间,近二百来个工人。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一种圆圆的,像齿轮一样的东西,听说是纺织机上用的。第一天到厂里报到,我和另一同学因为寻不见厂址,晚去了一会儿,同学们都分到了不同工种。厂里管生产的厂长对我说:“你的同学都分完了,干脆你去翻砂车间吧?”我才进工厂,并不懂得什么是翻砂之类的工种,随口就说:“行。”我那个同学对厂长说:“我以前干过机修。”厂长一听说:“那好,你就到车床上去。”我的同学高兴地说了一声“好”,转身就朝车间方向跑去了。
厂里一个干部带着我来到翻砂车间,这车间不大,就两三间的大房子,屋里光线暗暗的,房梁上吊着几个大灯泡,地上一堆堆黑沙,几个工人满脸黑色,穿着黑乎乎的工作服正干着活儿。带我去的干部对一个工人说:“给你们分一个学生,在这里学工劳动。”说完,相互介绍一下就走了。几个工人师傅只管蹲着干活儿,也没人搭理我,我站在那里,也不知道该干什么。过了一会儿,一位年龄稍大一点儿的师傅站起来,褪下手上黑乎乎的手套,走到我的面前说:“你去找厂里,就说这里不缺人,让他重给你分个工种。”我说:“这活儿我能干。”师傅看着我轻声说:“去吧,听我的,厂里那么多的工种,还能没你干的?”我只好慢慢地离开了翻砂车间,见了厂长,我说明了情况,厂长看着我笑了笑说:“不缺人,好,你到钳工上去。”就这样,我又来到了钳工车间。
带我的是个年轻的女师傅,还不到三十岁,中等个子,容貌秀丽,脸色红润,齐耳短发,一双大眼睛长得很好看,戴着一顶劳动布工作帽,穿着一身洗得稍有发白的劳动布工作服,女师傅说话慢声细语,待人和气。这个车间里有一个很长的工作台子,台面有五六寸厚,台子上摆着一溜溜的虎台钳,师傅给我分了一个台钳,每天的任务就是把小铁车运来的齿轮中间圆孔里堵的铁砂用锉刀清理干净,还把轮子的毛边锉平。开始的时候,我在旁边干,师傅就在旁边一声不语地看着我操作,有问题了,师傅给我纠正,态度和蔼,一点儿也不烦。尤其是轮子上的毛边要细致,用锉刀处理,稍不小心,就容易造成废品。师傅就教我怎样拿锉刀,怎样处理毛边,时间不长,我就渐渐熟悉了手中的活儿。所以,我很喜欢这样的学工环境,更喜欢和气美丽的女师傅。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