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说说凤阳御膳麻油
说说凤阳御膳麻油
贾鸿彬
我最早是在村子附近的农场读小学的。开学第一天,走到农场正中一座大房子附近,突然传来一声吼叫,接着是“哐当”一声闷响,吓得我不由得打了一个激灵。走在身后的高年级学长、家门口的邻居赶紧走上前,告诉我:“榨油的。”
在学长的带领下,我们走到油坊门口,立刻被浓郁的麻油香所笼罩。油坊正中,一段满身油腻、黑乎乎的巨木横卧。巨木有三个成人合抱粗细,肚子里一边是排列整齐的发亮钢圈,一边是参差不齐拥挤着的木楔。房梁上有长长的粗绳吊下来,悬着丈把长、两头套着铁帽子的木杆,碗口粗细。一个目光明亮的汉子紧握粗绳,轻声咏叹着悠悠的调子,将木杆扬起,荡秋千一般,跃到房梁上方,然后借着惯性,扶住木杆向前猛冲,随着他的吼叫,木杆一端铁帽子撞到一根木楔上,“哐当”闷响由此发出。巨木下方,一股清亮的麻油欢腾而下,流淌到半埋在地上的一口缸内。
这是我最早见到的木榨榨油。后来到公社街道读初中,在综合厂油坊,也曾看到。
按《汉书》所说,芝麻乃张骞从西域带回的种子,所以芝麻初名“胡麻”。《梦溪笔谈》上也有记载:“汉史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种来,故名胡麻。”大宛是古西域国名,位于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汉时,芝麻已有大量种植,榨油技术如何发明,早期如何操作,却并无文字记载。
《三国志·魏志》中记载:“孙权至合肥新城,满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这说明,当时麻油不仅食用,而且用作照明等其他用处,足见榨油工艺在汉末三国时已经很成熟了。
木榨榨油工艺有明确、系统记载的,是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草木之实,其中蕴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凭藉木石,而后倾注而出焉。”“凡取油,榨法而外,有两镬煮取法,以治蓖麻与苏麻;北京有磨法,朝鲜有舂法,以治胡麻。其余皆从榨出也。凡榨,木巨者围必合抱,而中空之,其木樟为上,檀与杞次之。”这其中说的“北京磨法”治胡麻,就是制作芝麻油。对于木榨榨油,从工具到流程,从原料到技术要领,书中都做了详尽的说明。除文字外,还附了图。图中所绘木榨榨油,和我小时候在农场油坊看见的几乎一样。这种传统工艺压榨出的油和现代工业化生产出来的油相比,营养成分保留完整,具有独特醇香。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榨油术和酿酒术,直接促进了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是人类文明初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成就。这一重要成就,点亮了中国农耕文明,到上个世纪90年代,在华夏大地许多乡村还依然使用。进入新世纪,随着自动化榨油设备的普及,尤其是大的食用油企业集团的产生,木榨榨油渐行渐远,芬芳不在,在很多地方已难见踪影。所以,当我在凤阳县御膳油脂有限公司看见木榨榨油时,觉得如同走进了《天工开物》,穿越了木榨榨油历史。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