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那个年代,原生态的故乡(3)
中庸故乡
父亲回忆,坟地里被砍倒的松柏卧着,两人各在一边互相看不见,直径近两米,树在有年轮,无言也雄辩。现在政府对传统村落识别管理中有一个“还原度”指标,认定一个地方历史年代,要看能有多少程度能还原。你的唐塔炸了,宋庙平了,石碑砸了,古树砍了,口说一千五百年,佐证没了,不能还原了。
无论是千载的建设美化,还是遭数十年摧残,故乡物理属性的广袤大地,沉默无语,逆来顺受,期待未来。故乡更重要的是它的人文属性。人文属性一言以蔽之,就是人的生存劳作表现与气质。
故乡没有出过狠人,略显中庸。父亲说起这些往事却格外生动。
中国近代史里,发生在两个地方的事件曾经编入中学课本: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和北京郊区率众杀洋人女英雄冯婉贞事迹,一南一北遥相呼应,熠熠生辉。
冯婉贞故事发生地距故乡区区半日路程,北京城内攻打东交民巷使馆区,山西杀洋传教士,天津烧洋教堂,山东闹起义和团,围绕着故乡接连爆发重大事件,空气中弥漫着揭竿而起的炙热温度,可以发泄不满又便于打砸抢的机会送到门口,可故乡人依然没有响应,村里没有义和团大小师兄,人们按老规矩过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静若处子,安之若素。
我的爷爷算是村中体面人物之一,清末秀才,民国初年曾任县自治局长,后来他无意官场隐居村中,变身一介拿着文明棍走路的乡绅,村人尊称“大先生”。
1937 年夏初,过着祥和舒适日子的爷爷从每日村边不断的驼队看到商机,决意重出江湖做生意。他联系好昔日之关系,要烧木炭往北京卖。
爷爷走进本县山区,和农民签订了烧炭合同,预支定金,砍树烧炭,有的农家连柿子树也砍了。
爷爷靠旧时名声开路生意进展顺利,预计入冬前驼队送炭进城不会有任何问题,人们夸他“宝刀不老”,赚钱眼见已成定局。
7 月7 日下午,爷爷与全村人一起听到了卢沟桥方向传来的炮声,爷爷的木炭生意也被日本鬼子的大炮轰乱了。爷爷几进几出北京,合作者已作鸟兽散。那时的混乱与绝望情景不是今天的人能想象到的。
爷爷只好紧急进山,他以纵横清末至民初的阅历体会向炭农细说了“卢沟桥事变”,讲明它已经和将要给北京给中国带来如何的灾难。他看到了那么多由期望变成绝望的人,爷爷先是宣布木炭谁烧归谁,炭农的其他损失,容他考虑好后作答。
半个月后,爷爷提着“文明棍”出门,他的人格和诚信支撑着他作出卖地的痛苦决定。他卖了很多地,带着掌作的,即长工头儿携款进山,给因他而砍树烧炭,特别是砍了自家果树的人们,支付了他们满意的补偿。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