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那个年代,原生态的故乡(9)
中庸故乡
老人二话不说,抽出刀爬上树,“咔嚓、咔嚓”砍树丫,边砍边怜悯地说:“唉,回来一趟不易啊,尝尝春吧。”直到父亲连连喊够了。老人心地很善良,给足一个返乡游子的面子,支撑着他的还有那个年代河北省中庸执行极“左”政策而衍生的巨大物质力量。
父親肩扛一团绿色回村,成为当日头条,没人能这样。老家人借父亲干部身份,承蒙河北老人善意,终于尝春,喜笑颜开。
“文化大革命”初始,邻县的一些人从中再次嗅出血腥味,再次动手了。在任何时候想起这些兽行,我总会被故乡和故乡人深深地感动,在那个兽行高扬不受阻止的时刻,故乡人再次表现出坚如磐石的沉默。
当我离开那片故土时,故乡人中庸而不平庸的精神犹如旭日东升,冉冉升起,我心充实温暖和自豪自信。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中庸显得特高洁,虽然常是风雨过后才露真容。中庸就是不让人从人性跨进兽性的那道围栏,就是仁义善良。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含蓄而又坚忍的力量吗?是久经考验的历史的一把尺子吗?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律吗?是做人的底线吗?故乡的精神像极了村子西北角耸立的那座外貌普通的明代镇江宝塔,中庸之中可以包容着不平庸,不平庸是故乡先人的影子,回首远望即可见。
重返故乡,刷新了我对中庸的认识和敬重。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