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学:历史虽湮没于时间,但不会消逝在记忆中
最后的表情
那是一块巨大的淡紫色花岗岩石,矗立在浙江定海城西的晓峰岭上。石头上端花开绽放三张脸。线条粗犷,轮廓鲜明,目光如炬,眺望东边大海。海风吹来的时候,他们一定要比城里的人们最先感受到风的力量。
我把眼睛投向这三张脸,更具体来说,是投向其中的一位湖南老乡,从湘西凤凰走出来的浙江处州镇总兵郑国鸿。180 多年前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舰队以野蛮方式打开定海的大门时,死战到底的官兵里有他,被染红的海水里更有他的烈血。在那场反侵略的保卫战里,腥风血雨裹卷,他站着死去,也站着永生。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半年后,清廷下诏,与英宣战。大清帝国摇摇欲坠,定海不过是这座城堡上已经松落、随时会掉下来的一块城砖。出生军人世家的郑国鸿奉命率兵,与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寿春镇总兵王锡朋,一起来到了这个岛上小城。上面下达的指令是收复定海,巩固防务,恢复秩序。虽是习武之人,但聪颖好学、记忆过人的郑国鸿少年时就徒步从师,寒暑不苟,研读经世之学。戎马半生,如果不是因为突如其来的入侵所制造的国难,也许他将衣锦归栖乡梓,开启他的暮年田园诗文生活。
1841 年9 月,城头阴云密布,大战一触即发。那时正是涨潮时分,英军舰分三路进攻土城、竹山门、晓峰岭。三总兵各守一地,葛云飞驻守在土城上,镇定自若,指挥众炮齐轰,英舰的桅杆被击中断裂。郑国鸿踞守城东滨海、港狭水深的竹山门,两艘英舰刚进入射程范围,几声轰鸣炮响,船桅击断,英军退回。与第一次攻打定海的轻而易举相比较,英军的骄横如遇迎头棒喝,也引发了英军的猛烈攻击。
这无疑是一场艰难的战斗。三位总兵率领的兵力满打满算才五千余人,面對的英军却有两万兵力、29 艘英舰。5 天5 夜,英军发射了1000 多枚炮弹,定海岿然依旧。严防死守和拼力抵抗,英军的一次次进攻被成功阻击。但伤亡的惨重,形势的危急,向浙江提督余步云发出的求救信被拒,连续两日倾盆大雨导致的城内积水盈尺,已经让定海变得弱不禁风。
10 月1 日拂晓,大雾弥漫,彻夜未眠的郑国鸿急呼不妙,他料定英军必会趁机强攻,“ 伏地倚土,忽满耳风篷声,又海水有声,似船头遇风吹一般。”65 岁的郑国鸿,连续几日的作战,已经精疲力竭,他何尝不知这是场死战。他站在饥饿交加的官兵面前,立下誓言:“ 城亡吾亡,不离定海半步。”最先被英军攻下的是晓峰岭,王锡朋战死,唇亡齿寒,郑国鸿深知处境艰难。炮台被破,英敌当前,他一直身先士卒,率兵举刀持矛迎敌相向,多处受伤的他最后被子弹击穿胸膛。竹山门攻破,郑国鸿及1200 余名处州士兵全部牺牲。守卫土城的葛云飞总兵是最后战死的。保卫定海血战六昼夜,三镇总兵同殉,守军五千全部阵亡。定海的海水在那一刻红了。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