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红门(14)
红门
老明点点头,鼓励我继续说下去。“我觉得李斌不大适合做服装生意,市场上的人对他印象普遍不好。他跟小玲、舅哥的关系也不够融洽。”
老明苦笑着摇摇头,“不要再说了,我明白你啥意思。”看得出,老明对李斌也不满意,但又像是有苦说不出。
李斌之所以这么狂妄,不光是他与老明的“盘架”关系,还有一件事。那是李斌来市场不久,南一市场的地赖黑胖子带着几个人突然闯进老明的库房,没有谈价,上来每人就试了条裤子,然后直视着老明的眼睛,说:“过几天给你钱,弟兄们现在手头不太宽裕。”老明怔在原地,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在市场上,不给钱摘裤子是件对业主很没面子的事,传出去很掉价的,况且还是赫赫有名的老明。很明显,外面床子上的同行在窃窃私语,等着看他的笑话呢。可不让他们穿着裤子走,显然不可能。几个地赖都是手插裤兜,如果老明敢说个“不”字,他们很可能拔刀相向。这时候,李斌进来了,黑胖子看见李斌,叫了一声:“李哥!你怎么在这?”“你眼睛瘸呀黑胖子,你敢跑到我这里摘裤子,胆子也太肥了吧!”黑胖子连声说:“对不起,我不知道是李哥的货。”黑胖子赶紧示意几个兄弟掏钱。那些人灰溜溜地出去的时候,李斌也是站在台阶上,叼着烟,叉着腰,望着围观的人,冷笑一声,一口烟,吐到天上。一个个淡蓝色的烟圈在空中晃晃悠悠,好一会儿才渐渐消散。李斌又吐了一口痰,转身回屋了。李斌的及时出现,为老明解了大围,这就更让老明离不开李斌了。
小戴也要拉我一起去广州上布料,找厂家加工,准备干一把大的。我也正有此意。我俩压上了全部的身家性命,他出十万,我出八万。之前小戴明确说,上什么货让我拿主意。小戴虽然在南一市场混了四五年,但他去广州的次数屈指可数,甚至还没有我多呢。小戴人缘好,平时他都是带卖朋友的货,谁的货好卖卖谁的。像小戴这种代卖货的人我们叫“ 小卖”。他们不用像我们批货的那样每天起大早,九点十点上就行,买裤子的人肯定不会大早晨为买一条裤子跑市场的。但他们每天在市场上并不轻松,其中的说道还不少。首先,他们要穿着裤子卖,裤子都是熨烫好的;其次,来了就要撅着屁股一站一天。为什么要撅着呢?因为要突显裤型,一天下来屁股生疼生疼的;三是对卖货人的身高、体型有着严苛的要求。身高最好在一米八左右,体型要偏瘦,这样裤子穿在腿上才有型,才能吸引买裤子人的目光。我们叫他们“裤样子”。还真别小看他们,卖得好一天赚个五六百不成问题。但他们赚的是“有数的钱”,在批发市场成不了气候,注定不是主流行为,也为批货人所不齿。南一市场一直有人做代卖生意,但大多是新人,很少像小戴这种谨小慎微的人。新人不敢冒险,等对市场稍微熟悉一些,尤其是看到谁家上了把“红门”货,眼睛就开始放光,屁股坐不住了,纷纷往广州跑。有人赚了钱,尝到了甜头,在市场就算扎下了根,有人赔个稀里哗啦,从此不知所踪。只有元旦、春节前后小戴才随大溜去广州上一两次货,跟我一样,拿现货。如前所述,南一市场从规模上看并不大,但历史悠久,也可以说远近闻名,这就给了小戴这些代卖货的人乘虚而入的机会。偶尔买条裤子的人怎么分得清谁是批裤子谁是代卖的呢?有些拿货的还上过他们当呢。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