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红门(3)
红门
“一码归一码。”他的表情有些严肃。
我不好再推托。
老明欠我钱不假,但的确是多年前的事了。老明大我四岁,我们并不算朋友,只是知道彼此住在同一條街上,认识是因为打篮球。他毕业的时候,还有“上山下乡”一说,只是没人当回事了。不下乡就只能待业,靠家里养活。年轻人精力充沛,荷尔蒙旺盛,打篮球是不错的发泄渠道。我是我们那个破烂中学篮球打得最好的,没对手,就跟他们大孩子打。老明不大会打篮球,但他喜欢赢,总是跟我一伙。为了一个球犯没犯规,跟人争得脸红脖子粗的。赢球偶尔请我坐在马路牙子上吃根冰棍。没多久,我毕业了,我们自然断了联系。几年后的一天,他突然把我从家里叫出来,要管我借一百块钱。一百块钱可是个大数目,我一个月只挣三十几块钱。当时我正准备买一台燕舞牌双卡录音机,女朋友借给我一百,但前不久我们吹了,是她甩的我,所以,我就决定不还她的钱,算是出口气,雪个耻。钱借给朋友是个不错的理由,也是事实。我毫不犹豫地把钱借给了老明,连干什么都没问。谁知道,从此再没见过他。我去他家找过,他父母说他与家里断绝了关系,人不知道跑哪儿去了。时间久了,加之钱越来越毛,就忘了。
“你明天赶紧去广州。”
“我一会儿就去买火车票。”
“不,坐飞机。”
我一听,差点跳起来。之前,我从没想过有生之年能坐上飞机。往好里说,那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我上的货只批了这一种,我已经来市场五天了,今天是第一次批货。”
“你总共上了几种货。”
“四种。”
“你带多少钱去的广州?”
“四千。就这种货上得多,其他的都是二三十条。本钱刚批回来。”我虽然第一次做买卖,但我知道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至于为什么并不懂,只是听人这么说。
“你把剩下的货本钱‘兑给小戴,实在不行就暂时押给他。等你上货回来,再把钱还他。”
“机票贵不贵?”
“八百。街口就有个机票代售点,别磨叽了,然后赶紧找亲戚朋友去借钱,能借多少借多少,越多越好。到了广州有什么事打我手提电话。”
从头到尾,老明没说借我点钱。我想张口,觉得已经没这个必要了。想借,他会自己开口,咱别找不自在。小戴同意“兑”我的货,当场点了现金。我又走家串户从亲戚朋友那里七拼八凑借了七八千块钱,加一起一万五。深夜,我骑车走在满天星空的回家路上,心里热乎乎的,时不时伸手摸摸裤兜,生怕那些钱自己长腿儿跑了。
三
坐一趟从丰城到广州的飞机,四个小时,相当于我上班时候的半年工资。在飞机上,我想了很多。一条裤子批发赚六十,那么一百条就是六千。如果我有钱,上一千条、一万条呢?我不敢再往下想了。在这里,我有必要提及一下这个故事的年代背景,是1990年的春季,四月中旬。万元户虽然不像80 年代中期那样惹人注目,但也屈指可数。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