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塞外明月(14)
瓜州月
隋朝的国祚并不长,却是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王朝。单就佛教发展而言,其繁盛景象远远超过之前的任何一个朝代。在北魏开凿莫高窟余音绕梁前奏的影响下,隋朝工匠们开始了新一轮的“像法”接力和创造。
其实,隋朝的开国君主隋文帝就是虔诚的佛教徒。当时,蒲州人王聃(今山西临猗人),法号昙延,是天下皆知的著名僧人。隋文帝推崇他,即“禀为师父之重”“用敦弟子之仪”,两人俨然成了佛门师徒关系。不仅如此,隋文帝还于开皇二年(582 年)特封昙延为“昭玄统沙门”,管理国家佛教事务。
堂堂皇帝与僧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尽出于对佛的虔敬和意识认同,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事儿。基于这一点,莫高窟当然不能缺了他们的故事。只是,在时间上有了距离。今天莫高窟编号第323 窟的初唐壁画《隋文帝引昙延法师入朝》,描绘的就是隋文帝命昙延“为国祈雨”等故事场景。
这一时期,在鸣沙山开凿的石窟就有近百个。石窟内,佛像神韵兼备,壁画彩绘精美。较之北魏,其反映佛教的内容更加丰富,平面构成与立体造像相得益彰,强化了艺术美感,突出了时代特色。
在延续创造佛国世界的同时,良好的国际环境则是前提保障。这期间,鸣沙县已改回原来的名称敦煌县。隋文帝运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手腕,牢牢将敦煌作为军事前哨,使瓜州塞外西域二十三国划入隋朝版图,有力地控制了丝绸之路上的伊吾(今新疆哈密市)、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与鄯善(今新疆鄯善县)三条通道。隋末唐初地理学家裴矩(今山西闻喜人)在《西域图记》中说:“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故知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也。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如此形勢,不仅使敦煌成为中西交通要站,而且大大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发展和繁荣。而鸣沙山隋朝石窟,无不放射着这种文化交融的灿烂光辉。
李唐王朝建立后,再次置瓜州军政机构于敦煌,以对西域诸国进行有效管理。但时间不长,瓜州改称“西沙州”,州治移向晋昌,即今甘肃瓜州县东南。贞观十四年(640 年),唐太宗又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北)设立“安西都护府”。其两次把军政机构挺进戈壁大漠,都充分说明此时西域诸国存在着极不稳定的现象。就拿吐蕃来说,自松赞干布亡故后,一直与唐朝形成对抗局面。加之突厥铁骑的屡屡进犯,不能不使唐朝对西北地区的军事设防进行全面强化。因而,针对西域民族的复杂特点,唐朝分别采取和亲、安抚、威慑、反击等多管齐下的政治军事策略,使其成为“纳贡藩国”。从唐初到“安史之乱”平定后,发生在戈壁大漠上的战役几乎接连不断。无须去查史书,单从唐人的边塞诗歌中,即可感知到当年大唐雄兵沙漠挥戈的英武气概和壮志豪情: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