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作家的沉郁情感
读到一位作家的沉郁情感
一
沿着一条在高原峡谷间蜿蜒徘徊、河水不丰却潺潺流淌的延河,很容易找到著名的延安大学。此行我特意寻访的“路遥文学馆”,就坐落在这个静逸秀丽的校园内一处靠山的五层建筑内。
整幢建筑外观设计是典型的陕北窑洞群风格,看起来地域特色鲜明,联排的楼层倚着山势呈梯状趴伏,自下而上逐层后缩,感觉基础牢固,极是敦实稳当。这一整体建筑设计的妙处还在于,它还能确保二楼以上每一层都有一个小小的露台,既能观景,又很实用。文学馆设在地面一层,门脸是圆弧形窑洞设计,十分可我心。王蒙先生题写的馆名,简洁醒目,瘦金体的字,瘦而不失其肉,运笔灵动快捷,写得潇洒飘逸,尤可见风姿绰约处,不过,我在欣赏书法的瞬间,心生美中不足之感,因为在我看来,这漂亮自如的题款,稍欠质朴敦厚,倘若笔画能粗拙一些,更靠近厚重风格一点,似乎与应该纪念的文学馆的主人气质更符合些。
文学馆总共不过四开间房大小的容量,除去小半间用于休息兼储物,展厅就仅留两间屋略余。不仅没有恒温、恒湿等的特殊技术配置,甚至连射灯这样的展馆常规装置好像也欠缺,所幸珍品善本不多见陈列。展厅中央有两个粗糙无比的玻璃柜,展陈着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作家著作,还有路遥的一两幅题字手稿,凑近细察,似为路遥真迹,遂抑制不住一阵激动,内心以为单凭这一点,先就庆幸此行不虚。文豪早已仙逝,真迹自然日益成为稀世珍品。这几十年来,路遥的著作一直受国内外多家出版社的青睐,出版、再版不计其数,比如他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单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发行量计,据说就已逼近2000 万册,我愚想,如能将不同国别、不同年代、不同出版社的各类版本收集整齐,就称得上是一件有特殊意义的事,且能极大地丰富展陈呢。面对我的感慨之语,讲解员姑娘有些不好意思地承认并解释道,相关文物尚在努力征集中,确实也有新收获,当然即使拥有更多也实在放不下,而且,建馆本就是校方的热忱作为,并未列入地方政府建设工程,缺乏稳定的保障投入,这么说来,条件有限的文学馆,也就不足为奇。
短暂浏览,出门又在馆门前伫立好一阵,眼睛需要适应门外的光亮,同时心情复杂,意犹未尽,真心不愿即刻离去。校园清静异常,没有半点喧哗声,也许是因为假日的缘故,除了我们一行,看不到有其他师生的身影,正午的阳光还有些炽热,直射到馆前这一片稀疏的榆树林中,树影婆娑,有些恍人眼,于是收眼回头看山,梯形窑洞房的背后,有一座不算太高的山,默默耸立着,但因与房子靠得紧,从平地上仰望,似乎也有了一点不凡的气势。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