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作家的沉郁情感(3)

2022-08-21 21:34:28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读到一位作家的沉郁情感,路遥的人生,是这平凡的世界里千千万万个不平凡个例之一,很难用三言两语去概括。他外表彪悍而内心多情,生活凄苦局促却精神丰富刚毅,他处于社会

读到一位作家的沉郁情感

路遥的人生,是这平凡的世界里千千万万个不平凡个例之一,很难用三言两语去概括。他外表彪悍而内心多情,生活凄苦局促却精神丰富刚毅,他处于社会底层却心志高远,对世间人事,无论大小轻重,都有着异乎常人的敏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所以,他能把所有的生活挫折和全部的精神磨难,都转变为一种个性沉郁的体验,揉进文字里,以沉郁的风格,变成利器,结结实实地砸向世俗的社会。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传达的苦难与隐痛,是文学难以逃避的恒久主题,而作为一个优秀作家的使命,一个有担当意识的小说家,路遥能将这种伴随着苦难与隐痛的对命运的拥抱,对生活赐予的拥抱,精心加以摹写和开掘,而给更多的那些隐匿在社会暗处的弱者予生活的力量,让痛苦达到变美的一种高境界。孙少安们在苦难中学会了直立,学会了反抗与挣扎,学会了将历史刻在石碑上。勇于并善于将奋斗与不甘永远铭记,这应该就是路遥通过《平凡的世界》想要向我们传递的生活真谛吧。

我认为这理应成为文学馆展陈、渲染的重点内容,尽管客观地讲,其难度不小。可偏偏这样重要的章节,在这里被有意无意地轻轻掠过,让人无比遗憾,这就好似欣赏一段从序曲到尾声,原本乐章完整有序的交响乐,在最该激昂舒展主旋律的时候,却含糊凝滞,几近黯然失声一般,令人无所适从,去留两难。

记不得是哪位大作家说的了,“苦难和尊严,是文学的富矿和好品质。”这是从积极的层面来认知人生苦难。苦难和挫折,天生不受欢迎,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并不情愿接受的考验,作家看待苦难和挫折的眼光理应比常人更细致一些,态度理应比常人更丰富一些,自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被动地承受这样的层面上。

前些年我曾有幸参加一次北京鲁迅文学院的短暂培训,院里邀来电影《盲井》的原著者刘庆邦先生作讲座,主题先行,也算宏大,叫“文学之源”。无非宣扬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强调深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写出不负于时代的伟大作品的先决条件。为此,有过多年煤矿生活经历的作家列举几个年轻时下煤矿的细节,佐证自己的文学作品何以鲜活生动的缘由。说着说着,刘庆邦突然间情绪激动起来,连称:“不堪回首,不堪回首,可是怎可能不回首呢?”举座为之肃然,空旷的教室里气氛一时有些凝滞。过了好一阵,作家的心情显然有所平复后,才又继续开讲,缓缓说道:“只有下过矿的人会觉得,只要能生活在地面上,就什么都是好的!”这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之后我特意找来他的长篇小说《红煤》阅读。作者熟悉煤矿生活,在描寫时气定神闲,举重若轻,而在写和煤矿有关的文字时,更是筋骨相连,血脉相通,在细腻的描写中见出生活的真谛。《红煤》细腻地描绘了出生贫穷家庭,却始终心有不甘的农村青年宋长玉攀附、奋斗、复仇、堕落的整个过程,令人唏嘘,许多评论家因此而断言它是一曲生活的哀歌,而我却心有戚戚,更愿将它看作是一曲人性的颂歌。掩卷《红煤》,我由此又想到了路遥的获奖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孙少平,同样出身贫寒家庭,却又不甘自己终身贫穷潦倒的命运,于是走出家门闯世界,下到了煤井,在昏天黑地的几百米地下世界里终日劳作,看不到一丝希望之光,这才痛彻体味到底层生活的辛劳痛楚,人生的艰难困顿,内化成他生命的底色,也成为他始终内心骚动不安,在试图改变命运的人生道路上,狼奔豕突一般发奋发狠的动力。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