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南国的夏日(3)

2022-08-21 21:23:39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生命中最光荣的一天,作为党员,冼星海坚决地执行党的指示,完成组织交给的每一项任务。1940 年5 月,党中央派冼星海去苏联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制作音乐配音,他离

生命中最光荣的一天

作为党员,冼星海坚决地执行党的指示,完成组织交给的每一项任务。1940 年5 月,党中央派冼星海去苏联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制作音乐配音,他离别了还不到1 岁的女儿和心爱的妻子奔赴远方。临行前毛泽东请冼星海一家吃饭,给予了亲切的关怀与勉励。初到苏联,冼星海努力完成配音工作,并与苏联音乐同行交流,不料遇上了卫国战争爆发,使他滞留在苏联。此时,他仍自觉地履行着国际主义的义务,以音乐创作参加战斗。他创作了交响乐《神圣之战》,热情地歌颂了苏联人民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期间,尽管生活条件艰苦,甚至一度颠沛流离,然而,冼星海一直把他的《民族解放交响乐》手稿带在身边,坚持创作,这部历时九年的大作最终在苏联完成。厚厚的一叠乐谱,写得工工整整,凝聚着冼星海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在这部交响乐谱的前面,冼星海郑重地写上:“我的这部创作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委员会和光荣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在这部作品的创作札记里,他又写道:“毛泽东同志是我最崇拜的一位真正的民族救星,他的道路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拯救祖国,拯救整个民族的危亡……”“这一点小小的创作是为民族解放的,我想毛泽东同志也赞成,并且还要鼓励许多的艺术工作者竭尽他们的一切努力去创作。”冼星海当时孤身一人,远在异乡,但他依然心向着党,牵挂着人民的事业,用音乐创作为祖国的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服务。

长年的劳累,艰苦的环境,使冼星海身染重病,他被送进了克里姆林宫医院,尽管苏联政府尽力救治,但终因病情太重,于1945 年10 月30 日与世长辞。冼星海在他生命的最后那段时光,依然抱病写成了《中国狂想曲》,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怀想和对未来的向往。可惜当胜利的凯歌在祖国的大地唱响的时候,冼星海却听不到令他魂牵梦萦的美妙歌声了。是的,冼星海还有许多未竟的事业,从我阅读的文献中,得知冼星海生前还计划根据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创作第三交响乐;还要写一部歌颂人民解放的第四交响乐《胜利》;他还要用音乐唤起人们建设新中国的巨大热情。他曾写道:“你唱,我唱,大家唱。抗日战争胜利要我们去唱,新中国的未来也要我们去唱……”冼星海的生命一息尚存,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当年冼星海入党距今已有八十二年了,这中间历经多少风雨雷电,多少寒来暑往。今天神州大地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我们的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冼星海他们那一代人为之奋斗的民族解放理想已經实现,如今在珠江的水面上航行的不再是昔日的破旧渔船,那荒凉的岸边已然成为灯火暖人的港湾。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