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二胡情缘
老葛头的二胡情缘
老葛头是村里唯一持红本退休的公家人,是村人羡慕的对象,他原来住在城里,直到退休后才回来将老屋翻了新,定居下来。
老葛头就喜欢拉胡琴,可母亲很是不屑:“都这样一把年纪了,还是不改当初的二流子相。不过,他能有今天也得亏这把破胡琴。”见我生疑问,母亲便讲起了老葛头的过去。
他生于1949 年,尽管没过过苦日子,却长得十分单小,到了十八九岁的时候,都成了个大小伙子,竟然挑不动一担稻谷,以至于被村人嘲笑为“假女人”。
在那个集体挣工分的年代,男人每天10 分工,而女人便是6 分工。男人的活他干不起来,只能跟着一群妇女劳作,拿着女人的工分,这才落下这个不雅绰号。不过,他自己倒是老开心,因为妇女们都很照顾他,这全得益于有张八哥似的巧嘴,从而成为妇女们的开心宝。也不知从哪天开始,更不晓得他从哪儿弄来一把破二胡,有人没人地到处拉,也没个正音,有人说像哭声,有人说像猪嚎,就是没有正经的乐曲声。
由于干活不行邪神劲却十足,不久,村人又给他起了个“二流子”的绰号。农村人除了种田干活,其他一概都被看成不务正业。
老葛头从来不在乎人们的议论,依然照常地捣鼓着二胡,不知是天赋还是熟能生巧,一段时间后不但会拉“讨饭调”(民间小调),而且连花鼓戏都能拉得起来。虽然大家不屑,但又都喜欢听他拉,特别是讨饭调简直跟真人在唱一样,大家又说这小子生在农村实在是可惜了,他的出息应该在城里在戏班。
每天出工他都会带上二胡,逢休息时就拉上几段,把妇女们听得如痴如醉,欲罢不能,大家干脆就让他坐在田埂边拉,活呢就由大家代劳,妇女们开心,老葛头畅快。可男人们就不甘心啦,这事被反映到队长哪儿,结果全体妇女都招来一顿臭骂,老葛头更是在劫难逃,被扣工分以示警告,多亏妇女们挺身承担才不至于回家挨打。
没消停几天,他又在妇女们的鼓动下将二胡带到了田头,每当息工哨子一响,田头地边立时琴声悠扬。这件事又被反映到队长那儿:“息工哨一响,田头就琴声飞扬,妇女们哪还有心思干活,全都跟打了鸡血一样。每当上工哨再响时,妇女们个个都是懒洋洋的,根本出不了活。这样下去不误农时才怪呢!”
气得队长是跳着脚破口大骂,非要给邪神点颜色看看,让他知道马王爷有几只眼,罚老葛头停工三天以观其效。无论妇女们怎么求情,老葛头是如何保证,可队长就是铁石一块,那时候的队长可是绝对的权威,给你小鞋穿那都不是事,一旦停工就关系到吃饭的问题啦。第二天不待队长吹上工哨呢,老葛头就提着那把二胡坐在队长的家门口,一本正经地拉起了二胡,而且尽是哭腔,听着就十分瘆人。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