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于酒之缘

2022-08-21 21:05:37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酒缘,上初中那年,暑假的一天中午,我照例挑着一担柴火往家里赶,到家门口时,已浑身湿透。 “哗”的一声,我将肩上的柴担摔在地上,冲进屋里,走到八仙桌边顺手拿起

酒缘

上初中那年,暑假的一天中午,我照例挑着一担柴火往家里赶,到家门口时,已浑身湿透。

“哗”的一声,我将肩上的柴担摔在地上,冲进屋里,走到八仙桌边顺手拿起竹筒往桌上的茶缸里挖去。竹筒触底,才知道缸里没茶了。母亲正在后面廚房里烧酒,知道情况后大声喊道:“缸子里有酒,怎么不可以喝呢!”话语中带有明显的命令意味。我只好拿起搪瓷缸,舀出满满的一瓷缸酒来,仰起头咕嘟咕嘟地灌了下去。还真奇了,刚才奇渴难耐的感觉一下子没有了,自己也没有醉意。

就这样我学会了喝酒,那一年我正在读初二。

除了那次意外饮酒外,平时我从不敢喝酒,但外公却让我突破了第二次。抗战时期,外公在湖南九师(吉首大学前身)读书时,跟自己的国文老师学会了中医。回到家乡后,教学之余,外公经常被人请去看病。山里人好客,尽管粗茶淡饭,但餐桌上也免不了一壶淡酒,久而久之,外公竟喜好上了。

外公治病的药大多是自采自制的草药。那年秋天,我第一次陪外公去九龙山采药,一千多米的高山,路途崎岖,来去一趟都不容易,挖满一筐药时早已精疲力竭,背回家后躺在地上就不肯起来了。晚饭时,外公特意提出让我喝一碗,说可以松松筋骨,父母也没有反对,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喝了一碗,顿时觉得浑身轻松。

之后,每逢过年吃团圆饭时,父母都会让我喝一点,算是对我的奖励。

关于饮酒是否有遗传,不得而知。母亲喝酒缘于外公,精通中医的外公认为酒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还可以增加热量,对女性尤其有利。爷爷十七岁出去吃粮,在外辗转好多年后回乡结婚生子,闲着无聊时喜欢喝上几口。困难时期,喝不上酒的爷爷常与人谈起当年喝酒的情形,边说边不停地咽着口水。耳濡目染之下,父亲与叔叔们继承了爷爷的嗜好,但受条件所限,一年也难以饮上几回。一次父亲与大叔一起去在乡卫生院上班的堂伯父处,堂伯父留他们吃晚饭。限于条件,堂伯父到食堂多打了一份小菜,再搞来一点酒精,掺上水当酒喝,算是招待他们。后来父亲常提起这事,一次有机会我问了堂伯父,他笑着说:“那哪里是酒,只是用棉签蘸点酒精在水里搅了几下,算是‘水酒’吧。”但那次几兄弟却喝得很开心,一直到月亮上来才散。

分田到户后,父亲带着全家放开手脚搞生产,一家人起早贪黑,顶烈日,冒风雨,年终时粮食满仓,鸡鸭成群,几头大年猪挤破了猪圈。大好形势下母亲开始酿酒,所用都是草曲,出酒率低些,但酿出的酒淳香可口。有时,还在老远就闻到一股香味,知道母亲正在烧酒。也不知道母亲从哪里学来的技术,慢慢地我也了解了酿酒的过程:将糯米用甑子蒸熟后,和上草曲,拌匀,倒进一口大缸里,盖上盖子,再在缸子周围包上稻草,上面用石头压住,等待发酵。烧酒时,将酒糟倒入大锅里,锅子上放置一口木桶,再在木桶上放一口大锅,锅里盛满水,锅底有一个竹涧穿过木桶直通外面。当灶膛里的火烧到一定程度后,酒就顺着锅底的竹涧源源不断地流了下来。母亲将烧好的酒倒进一口大酒缸里,上面盖一层棉絮,再用石块压住,想喝酒时就从缸里舀出来。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