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人生旅途
人在旅途中
那年春节前,我从青海省教育学院学习结束后,踏上了南归的列车——西宁—上海的178 次直快。
车,载着我对阔别数年的故乡、亲人深深眷恋之情,伴随着莽莽高原深沉而雄浑的节奏声,进入了夜间行驶。喇叭中传出列车播音员亲切和蔼的声音:“旅客同志们,卧铺车厢还有几个空床位,哪位旅客需登记,请到8 号车厢办理手续。”
半夜时分,一觉醒来,昏暗的灯光中,斜对面的三铺上坐着一位黑黝黝的近四十岁的男人,正探着脑袋向着窗外东张西望。戒备心立即提醒我:我的提包,里面装着相机!我一骨碌翻身下床。哦,提包仍静静地躺在那儿,我舒了口气,又回到床上。那人似乎觉察到什么,朝我笑笑,随即又转过头去,目光,仍注视着漆黑的窗外。
为了避开晨起洗漱的高峰,我五点就起床洗漱完毕了。后来,从对铺同乡口中得知,我斜对面三床的也是从西宁上的车,刚从青海都兰监狱释放的,我心中仿佛明白了什么。
也许出于一种文学创作的本能,不一会儿,我便和他攀谈起来。他十五年前因犯流氓罪被判有期徒刑五年,入狱后又因打群架加刑十年。十几年西北高原的劳教生活,已使他的思想有了全新的认识和彻底的转变。只听他喋喋不休:“这次回去了得重新做人,好好生活,好好干一番事业!要么经商,要么承包几十亩农田……”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人发誓。
每每重复时,目光总是那样的坚定,充满着希望和向往。我的脑海不免跳出陶渊明的“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诗句。虽然生活的时代背景,事情的性质不一样,但那份渴望自由和向往幸福生活的心情是相同的。
列车,带着一千多人的酸甜苦辣,不停歇地奔驶着。他,很少静静地坐下来。他似一位不知疲倦的初次出门的孩童,这儿走走,那儿瞧瞧,满脸喜色,一切都感到新奇!他一会儿打开红塔山递到男同胞手中,一会儿拿出橘子、苹果塞到我们手里,一会儿又从包底掏出在劳改农场图书室照的相片。一张照片一个故事,讲得眉飞色舞、绘声绘色,犹如放开闸门的水,势不可挡!仿佛要讲完他牢狱生活的全过程。我的目光刚想离开,只见他又翻出一套崭新的西服穿上,领带系上,对着窗玻璃左照照,右看看,犹如待嫁的新娘,喜滋滋地问我们合不合身,他说那是他姐姐寄来的。他穿上,脱下;又穿上,再脱下,反复几次,说是等到下车之前再穿,好干干净净见家人!
车,经过一个昼夜的行驶,已发出疲惫而沉重的喘息声,而车厢里的他,却还在不停地忙碌着,穿梭着:谁的缸子没水了,他赶紧倒上;暖瓶空了,他连忙去打;地上有瓜果皮壳,他立即清扫;中转车站一到,谁想吃什么,他抢着去买……目睹着这一切,我的心里酸酸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在喷涌?这是一种来自他内心深处的一种人的本性的情感在狂泻!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