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记忆中的年味(2)
年味
做鱼圆子是细致活。父亲买来整条胖头鱼,洗干净后放砧板上,先把鱼头、鱼尾剁掉,然后把鱼切成两半,去掉鱼皮,用刀把鱼肉一点点切下来,不能有刺,再剁成细腻的鱼蓉,一旁放着。用开水冲泡姜水勾兑上粉,再敲几个鸡蛋,只用蛋清,和姜水一起放入鱼蓉,再加其他调料,开始用筷子在大面盆里顺时针搅拌。然后,父亲右手拿勺子,左手捞起一把鱼蓉,握拳,大拇指和食指捏拢,从手的虎口挤出鱼蓉,用勺子挖起一个,试着轻轻放到锅里,看看鱼肉有没有圆胖起来,不圆胖的话,父亲会再搅拌一会儿。父亲很耐心,一次次做着鱼圆子,直至成功,常常忙到半夜。守着灶火,暖暖的,香喷喷的氛围,我像个瞌睡虫一样,头一低,眼睛就眯上,又怕熄了火,父亲说火候也重要,我只好强睁着眼睛硬撑着,心里觉得年底做鱼圆子是比较麻烦的事。父亲却总是那么有兴致地操作这一切,弟弟们在旁边等着吃,一锅子鱼圆做好总是要吃上几个,好像是在鉴定父亲做的好不好。平时父亲工作忙,也只有到年底,才有时间和我们一起共享香喷喷的年味,我们也都特别喜欢吃父亲做的和和美美的鱼圆子。大年三十,吃好年夜饭,我和两个弟弟跑来跑去。虽然可以打打闹闹,但是不敢乱说话,父母的教导,使我们对过年充满仪式感。到半夜,按祖母的吩咐把红包一个个放到枕下,才欢欢喜喜睡了。
我成家后的某年,在娘家吃好年夜饭回家,听得母亲在后面急急喊:“蕙风,这点东西带回去。”我回头,小溪边,月光下,母亲手里提着沉甸甸的一大袋食品;夜色里的模糊身影被寒风吹瘦,我的眼睛一下子潮湿。这个镜头深深藏在记忆里,温暖我,我这么大了,母亲还把我当小孩子一样啊,吃的用的,都惦记着,有妈的孩子是个宝。
小侄女若莹在她《回家过年》一文里写到她记忆里的过年感受:“过年,像一个承载欢乐的器皿,将世上所能料想的欢愉都装入进去,盖上盖子,记忆珍藏着我们美好的时刻。同样,记载着我们这个和谐大家庭的相亲相爱。我是幸福的,在这样一个美好家庭里长大,也让我懂得感恩和满足。那些温暖的日子浓浓的亲情,沉沉的爱,在我记忆里流淌……”
天气一天比一天冷。雪花飘落的日子,我年迈的双亲常常看着窗外的天空,开始思量孩子们的归期。年的脚步越来越近,老人家心里便多了期盼和欢喜。那双颤巍巍的手撕下一页页日历,平平整整地放好,犹如平和安详的心,对儿孙们满满的祝福和牵挂。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