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半生烟雨(3)
烟雨一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碧琅玕馆外的竹子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在岭南文化事业踯躅前行三十载的冼玉清步入迟暮之年。从豆蔻年华到白发苍颜,岭南第一位女博学冼玉清把毕生韶华献给了岭南文化,在历史文献考据、乡邦掌故溯源、诗词书画创作、金石丛帖鉴藏等方面功昭学林,出版有《碧琅玕馆诗抄》多集和《流离百咏》文学作品,有专著《赵松雪书画考》《广东印谱考》《招子庸研究》《更生记》《广东鉴藏家考》《广东女子艺文考》《广东丛贴叙录》和《广东文献丛谈》等三百多万字,赢得了“千百年来岭南巾帼无人能出其右”的“不栉进士”“岭南才女”之美誉。
1964 年1 月,患上乳腺癌的冼玉清前往香港探亲和治病。深知自己时日无多,冼玉清立下遗嘱,死后把遗下的现金、股票捐给政府。“橘子红了,竹子黄了,桂花香了,先生回来了。”1964 年10 月,对故土有着深深眷恋的冼玉清带着病重之躯返回广州,回到琅玕馆。她强忍痛楚,走出门,呼吸着有着桂子幽香的岭南温润空气,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门前那一排挺拔的千杆竹,是那样的眷恋和不舍,可病魔并没有因为她对世界的留恋而大发慈悲,1965 年10 月2 日,冼玉清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岭南才女冼玉清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岭南文化,矢志不渝。日本入侵广州,占领香港,日本人以“香港东亚文化协会”为名召请玉清,她不愿受邀,不肯低头,仍以弱质之躯抗拒强悍,守志如玉,在民族受难之时,毅然决然离开香港,重回岭南。一路随岭南大学在硝烟弹雨中长途跋涉,辗转赤坎、遂溪、廉江、柳州、桂林。扯破了衣服,走烂了鞋子,逃至廉江盘龙,行李全部丢失,没盘缠没同伴,一个人在山野间,凄惶伤怀,孤灯远笛,仍以“人之以为乐者,我甘避之”“育人之天职未完,一己之安危有不遑瞻顾者哉”来勉励自己。
人如疏竹潜光,在寥寂的夜空,在蕴藉的远山,在僻静的汀州,兀自发出迷人光彩。一代岭南广府才女冼玉清,跨越时代,跨域时空,抒写着传奇一生,让岭南文化绽放迷人的异彩。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