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小区墙外的地摊

2022-08-21 20:38:31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卖水果的老人,小区墙外的地摊区有一位卖水果的老人,看上去七十多岁,个子不高,稍有些驼背,皮肤呈黑褐色,在摊主们中很显眼。老人不大说话,每天只是守在摊前,瞪着一双充满

卖水果的老人

 

小区墙外的地摊区有一位卖水果的老人,看上去七十多岁,个子不高,稍有些驼背,皮肤呈黑褐色,在摊主们中很显眼。老人不大说话,每天只是守在摊前,瞪着一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注视着过往的行人。

我第一次与老人打交道是买他的桃子,见摊前有微信支付码,问他现金付款还是微信支付,他幽幽地嘿笑着说:“有现金还是现金吧,微信支付怕到不了我手里,微信码是儿子手机的。”付完款后,他还欠我九分钱,因无法找零,要多给一个桃子,我说算了,那几分钱不要了。没想到,老人很是感动地说:“我这还是第一回刮着别人的。”说这话时,他眼神里带着歉意,嘴里有点结巴,几根“山羊胡”也微微地抖动了起来。

一回生,二回熟,在以后的时间里,又买了老人几次水果,每次的秤都是高高的。或許是我常买老人的东西起了带动作用,摊前的人多了起来。老人诚实守信,逐渐赢得了人们的认可。

经交谈,得知了老人的基本情况。他老家在城南山区的一个村庄,儿子已结婚,住在城里,老夫妻两人看大了孙子,不愿在城里居住,喜欢乡下的空气,觉得住老屋舒服,遂回了老家。老人不愿意伸手向孩子要钱,和老伴在原庄稼地里栽了各种果木,果熟时每天到城里卖点,生活还算过得去。

一天下午下班后,飘起了小雨,我匆匆回家,走到小区墙外,摊主们大都收摊,忽听卖水果的老人向我打招呼,我上前问明了缘由。原来,老人从苹果园地里挖了荠菜,一直在等着我捎回家。我再三婉拒,老人不肯,只好收下。拿着荠菜,看着雨中的老人,我鼻子有点发酸。

有一件事情至今回想起来还觉得对不起老人,那些细节仍然记忆犹新。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像往常一样去买老人的水果。看到刚摘下的新鲜杏子,我连价格也没问,对老人说:“买两斤吧,您这么大年纪了,卖点东西不容易,也不和您讲价了。”“咱都是老熟人了,我知道你是实在人,实在人好啊,有好报!”老人乐呵呵地夸了我一句。

我蹲下身,装了一袋递给老人,老人称重后,我随意地问了句:“杏子酸不酸?”老人说:“你尝尝吧。”我顺手从袋里拿起一个杏子用手擦了擦,刚要往嘴里放,手机响了。站起身,接完电话,准备付钱,又不经意地问了句:“够秤吗?”“秤都高高的,我老头子从不哄人,不信再称称你看看。”老人不假思索地说。我说不用称了,老人执意地拿起那杆老秤,用秤钩挂起杏袋,眼睛凑近秤杆,称了起来。

“不对啊,明明刚才秤高高的,怎么不够秤了?”老人一脸疑问。我也看见秤杆低向了秤砣一边,急忙打圆场地说:“没什么,可能是您眼花了,刚才没看准。”此时,老人好像想起了什么,打量了一下我,欲言又止,自言自语说了一句:“人不管干什么事儿,先要把心放正啊,心放正了,什么事也好说!”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