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乡间的年味

2022-08-21 20:35:27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遥远的年味,乡间过年,远比城市热闹。 我们9 个上海知青,从各生产队被抽调到公社的“五七”林场。这林场是公社护林的责任单位,离公社所在的小镇2 公里远,这里成了文艺宣传

遥远的年味

 

乡间过年,远比城市热闹。

我们9 个上海知青,从各生产队被抽调到公社的“五七”林场。这林场是公社护林的责任单位,离公社所在的小镇2 公里远,这里成了文艺宣传队的生活基地。我们一群人,编排小节目,负责一些应景演出,排练“革命样板戏”,参加全县一年一度的文艺汇演。农忙的季节,也要参与林场的农业劳动。我们知道,春节期间,去公社下属的三十多个生产大队巡回演出,让乡亲们过一个红红火火的大年,那才是宣传队最重要的任务。

“剧团又送戏过年啰——”十里八乡,到处传递着消息。载着道具的人力板车,无论拖到哪里,都很受欢迎。常常见到一些孩子,跟在我们前后,一边奔跑,一边大声嚷着,叫着。

农村的舞台大都很简陋。除了一些较大村落的广场,或大些的老屋的天井内还留有多年残存的旧戏台外,许多大队都没有演出的场所。他们得知宣传队要来巡演的消息,纷纷组织劳力,在比较宽广的地方,用木板拼搭临时舞台。条件较好或讲究一些的乡村,还会在木板的台面上铺一层厚厚的油布。

伴随着过年的氛围,公社文艺宣传队每到一地,迎接的场面都是一道动人的风景。村里的老乡见到我们,兴奋不已,帮着搬卸道具,协助装台,像忙自己的家务活儿一样。晚上演出,常常从下午开始,一些老人和孩子就会搬来自家的小椅子或木板凳,排着队,摆放在台下的广场上……每当雪白的汽灯在台口亮起,无论人头攒动的台下如何嘈杂,我们都会集中精力,倾己所能,拉好每一曲,唱好每一段。

最令人难忘的是当地接待的那种热情,真诚淳朴。用餐招待,给人的印象更是深刻。演出开始之前,大队领导一定会陪着我们用晚餐。演出结束之后,也少不了再次热情款待。

时值腊月,夜晚很冷。演出结束已经9 点多了,大队安排我们吃夜宵。吃饭的地方,是一所四周木结构房屋围成的四合院。屋子中间,有一宽敞的天井,天井的屋顶,一口四方孔,高高地朝着天外。

走进天井,我一眼看到右侧墙边,安放着一口主人家备用的“寿材”,没上过漆,白白的。两张深褐色四方桌,紧靠着寿材,几条长凳,围在桌边。每张桌子上摆放着四只大碗,碗里装着各样菜肴。可能是上桌的时间太长,热菜已经放冷了。其中,一碗白肉,让人触目惊心。厚厚的肥膘,蒸得十分酥软,白花花的,好像要滴下油来。几根黑色的猪毛,足足有一厘米,随意地翘着。浅浅的油腻,干干地凝结在肉皮上。一只汽灯,高悬在天井横梁的一边,白色的灯光,淡淡的,仿佛散发着一股股寒气。面前的一切,使人感到凄凉。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