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人生如寄,人如浮萍(2)

2022-08-22 15:51:07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人如浮萍,她买济源豫港花园的房子时,需要一次付清房款。有一天,听口气她似乎很不好意思地说,她买的房子到最后交款期限了,能借钱的亲戚,她都张口借了,

人如浮萍

她买济源豫港花园的房子时,需要一次付清房款。有一天,听口气她似乎很不好意思地说,她买的房子到最后交款期限了,能借钱的亲戚,她都张口借了,但还不够。北京所在的单位的领导、同事都很好,要是她张口借钱,应该也是能借得到的,但就是张不开口。我当时手边正好有閑散的钱,毫不犹豫地就把缺口的几万元借给了她。对她这样的苦命人、实诚人,我根本不需要她打借条,也不要她承诺还款时间。中间可能有几年时间,她说单位给她的待遇稳步提高,或者是因为她踏实肯干、任劳任怨,活儿干得出色,又不主动要待遇,不争不抢的,反而只有她的工资涨得最快。言语间,满是对单位的感激,而且说眼下房子也有了,女儿也大学毕业了,她真是太幸福了。

她一直记着跟我借钱的事,经常挂在嘴边:“今年可以还几万块钱,你急用钱吗?如果急了先还你,不急了就先还其他人了。”我让她先还别人的,最后再还我的。就在近几年,分几次,她终于还清了我的钱。这样,她的房钱就彻底还清了。

她说,无债一身轻,她现在夜里睡觉,睡着睡着就笑醒了。

那天是2019 年10 月28 日。

早上,她的弟弟发微信要我电话,我心里嘀咕,要我电话干吗,微信多方便,但我仍给了他。下午2 点半左右,他打电话过来,说要告诉我一个不好的消息,让文友们不要难过。他姐姐张院萍不在了。我愕然。他补充说院萍可能是疲劳过度,猝死了。他现在就在北京处理后事,还说过两天就要回济源,在殡仪馆举行简单的告别仪式。

太突然了!记得前几天我还与李蔚说到她。我这几年业余时间学习一些中医知识,平时也琢磨一些“望、闻、问、切”的事儿。“望而知之谓之神”,一个人的健康往往都在神态上带着。我说她太瘦了,她那种干瘦,滋养不了身体的需要呵——繁忙地工作,投入地写作,不停地奔波。谁知,竟然被我这个半料子“土中医”的“乌鸦嘴”说得一语成谶了呢。那年国庆长假,她回来老家,还见到她,并与几位朋友一起吃了饭。尚不到一个月,竟成永别,真让人难以接受。

那天晚上,在郑州机场,我把情况告诉市作协副主席永刚,永刚又把信息转告爱珍秘书长。爱珍问我消息确切吗,是不是真的?我也说不清具体细节,就把院萍弟弟的电话给了她。她后来证实了院萍的死讯是真的,并告知我告别仪式在殡仪馆举行的时间,说要通知作协里与她相熟的一些朋友参加。但早几天我就订好了机票要出去,所以我遗憾地告诉爱珍:后天我不在济源,不能去参加院萍的告别仪式。

院萍应该是王屋山(就是《愚公移山》提到的“太行王屋二山”的“王屋山”)深山区走出去,并且是取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格的为数不多的人。10 年前认识她,记得当时是市作协葛主席喊几个人一块儿吃饭,说是院萍从北京回来了。院萍这个名字我知道,从当地《济源文学》上时不时能看到她的文章,文字老到,直觉上认为应该是一位老头。见了面才知道她是一位女士,与我年龄相仿,不多说话,腼腼腆腆的,甚至还有点畏畏缩缩似的。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