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人生如寄,人如浮萍(3)
人如浮萍
当时认了老乡,我们都是王屋镇人。我骨子里是喜欢文学的,但这些年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五斗米折了腰。专业上,拼命学习,秉持着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考试,为专业立身积聚素养;工作上,本分老实,为所谓的事业而奋斗着拼搏着,无暇他顾。忽然有一天,觉得没了奋斗的方向,学位到头了,职称到头了,事业也差强人意吧……或许是该圆一下文学梦的时候了。就这样,在一次政协年会上,认识了同样是政协委员的作协主席,他把我领进了济源的文学圈子。后来又认识院萍,读她的散文,与她聊文学,也可以说是她教我逐渐认识了文学,尤其是散文。
如今,她却突然死了,人刚到中年。她这一辈子真是太苦了,先是离婚,后只身“北漂”,期间甚至流落街头,受尽了千辛万苦,好不容易熬到现在,状况刚刚好了些,却突然发生了这种事,真是命苦!当时,心里就涌出几句小诗,本来想发到朋友圈或者某个群,想想还是算了,觉得目前这个小圈子有点复杂,还是让她耳根清净一点吧。
李蔚听到噩耗后,当时就与院萍的女儿联系。电话中,她的女儿芷桦只说在北京,母亲病重了,口气悲悲切切的。李蔚把通话情况转告我,说我既然不能送院萍最后一程,就等事后吧,择日去看一下芷桦,也是对她唯一的女儿的一点宽慰吧。想想,也只能这样了。
前年国庆节院萍回来,几个人见面时,她还说女儿找了对象,双方家人互相见了面,商量了女儿的婚事,决定尽快把女儿的婚事办了,也算是完成了人生一件大事。想不到言犹在耳,她们就阴阳两隔。哪怕她活到把女儿的婚事办了再走,也算了却一桩为人母的心愿呀。但就这一个年头,阎王爷也毫不通融,人真的有命吗?那天在往机场的大巴车上,我的心思总是脱不开院萍这件事。不想不行,想多了,就眼中生泪。一个大男人,怕被车上的人笑话,那就忍着泪,一路上,想一想与院萍相识以来的一些过往。
四
张院萍真是一个没有福气的女人。
后来,她的工资待遇慢慢地提高了。她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她唯一的女儿大学毕业了,也就业了。女儿还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对象,而且近来双方家人见了面,一起吃了饭,确定了婚期。美好的事情正一个一个地向她走来,美好的生活像一幅精美的画卷正慢慢地打开,但她怎么就那么没福气呢?她,就这样匆匆忙忙地死了呢。
一次,她回来老家时,克庆先生要出一本书,想让她给把把关,她喊我和李蔚等几个人一块儿去。在克庆老师的书法室,与永刚、书生等人,群策群力,把书名、目录与章节等基本上敲定了,才一块儿去吃饭。她仍然是不喝酒,腼腼腆腆的,唯唯诺诺的,一扫刚才确定书名时口无遮拦、直话直说的犀利与雄辩。那天,克庆老师酒后似乎自负地承诺,可以送给院萍几幅他的书法,其他人不掏钱一概免开尊口哦。想来,院萍真是一个没福气的人,克庆老师平时的书法作品可都是卖钱的,免费的书法作品还没拿到手,她怎么就这样匆匆忙忙地死了哪。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