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缺水的村子(3)
母亲和水
她彻底变成了一架机器,咬紧牙关,拉扯孩子,在这个干巴巴的村子继续和老天爷斗着。
上级部门也一直在想办法,曾经把钻井队找来,钻了一百多米,钻到了水,但是水量不足以供给村里人,接不成自来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后腰斩了。我记得那时候母亲开始也异常的兴奋,最后沉默了。
改革开放以后,包产到户,人们的腰包鼓了起来,开始审视着荒地村,不信就打不出水井。很多家都试过了,没戏。但是皇天不负有心人,真的就有一家打出了水,安上了洋井(压水井)。荒地村轰动了,都当作稀罕物去看,当然也包括我,还有母亲。
母亲是个要强的人,邻居们可以求她(也经常求她),但她很少向邻居张嘴,让她到人家去挑水,太难为她了。其实别人家也这样,最后这个活都落在了孩子们的身上,我们家当然落在我和弟弟身上。
干旱的时候,村里的大水井都干了,这样的井也难独善其身,主人明白这个道理,每天把井钩子摘了,人们去了,看到这种情况自然就知趣儿地离开了。小孩子去了,不会看脸色,喊着主人,主人有时候装作听不见,有时候干脆出来玩笑似的骂几句小屁孩儿,说出理由:哪里还有水?有水还不让你们吃!又不是什么宝贝东西!你们以为是香油啊?笑着打发走了来人。奇怪的是,我们兄弟每次去,主人在窗户里看到,不用我们喊,手里拿着大水舀子,里面装满了水,哗的一声倒进去,引上水来,走了进去,每次还不忘说一句,别偷懒,引上水了就多挑一趟。挑完了别忘了把钩子摘下来。
近几年,扶贫搬迁,荒地村搬到了平地,一桥飞架南北,住上了别墅一样的新房,白花花、亮晶晶、透心凉的自来水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然而,我的母亲、一生被水折磨得有些疯傻的、水命运程的善良女性已经去了,彻底去了,离开这个干巴巴的世界。不论她现在在哪儿,我想她一定会看到。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