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我家那两棵泡桐树

2022-08-22 15:48:30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陪嫁树,在我家乡,泡桐树被称为“陪嫁树”。 那是一个雨后初晴的春日,父亲从大舅家挖回的两棵梧桐树苗,说是外公叫他挖的。“带个女娃儿,总得出嫁。农村穷,没啥金贵

陪嫁树

 

在我家乡,泡桐树被称为“陪嫁树”。

那是一个雨后初晴的春日,父亲从大舅家挖回的两棵梧桐树苗,说是外公叫他挖的。“带个女娃儿,总得出嫁。农村穷,没啥金贵的陪嫁,就用泡桐木给孩子做套简单的家具吧。”外公对父亲说。于是乎,我的终身大事,就紧紧地与这两棵泡桐树连在了一起。

母亲小心地将这两棵父亲带回的幼嫩泡桐苗,栽种在肥沃的猪圈屋外粪凼边的斜坡上。母亲的坑刨得不深不浅,把小树扶得端端正正,然后,把粪凼边最肥的土壤填进坑里,再浇上清淡的猪粪水……母亲很虔诚,栽种我的“陪嫁树”一丁点都不敢马虎,似乎在举行一场庄重严肃的仪式。

我们老家的农村,每家的境况都差不多,几乎有女儿的农家,都会在院子里或老屋边,栽上几株“陪嫁树”。这当然不是为了招凤引凰,也不是为了遮阴避雪,更没有古代诗人“梧桐更兼细雨”的闲情逸致,而是为女儿们将来的出嫁做打算。那时,农家的日子过得苦,衣服都是补了又补,连饭也吃不饱,娶媳嫁女只好简便,要自己力所能及。

到女儿出嫁时,一般的农家现成的家具买不起,就只能请木匠打。买不起木料,就用“陪嫁树”。担当“陪嫁”的泡桐,虽然木质松软,却长得非常快,树干又粗壮笔直,长到很高时才分杈,一棵树解开的木板就特别多,当然就成为农家女儿“陪嫁”的首选。趁儿女们尚小,大人们就细心地栽下几株泡桐,让它们伴着孩子们,在风雨中一道生长。

那时还是大集体,土地属于集体,农民只有少量的自留地,要种点粮食蔬菜维持贫困的生活,不能用土地栽种树木,就只有选择房前屋后的坎坎角角。每到放學回家,我还没有跑拢屋,就要先远望我家那两棵泡桐树。那两棵泡桐树渐渐长得枝繁叶茂。在夕阳的余晖中,伴着母亲茅草屋升起的袅袅炊烟,成为我童年时最美的风景。

百花盛开的春天,叶芽细嫩,花蕊含苞。我家那两棵梧桐树也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伴着鸟儿欢鸣,一串串淡紫色的花朵悄悄绽放。远远观望,像一朵朵紫色的云彩,缠绕在鲜嫩的叶芽上。走近细看,又像一个个紫色的小铃铛,挂满纤细的枝头。一阵春风吹拂,花朵发出悦耳动听的如铃的声音。

天气越来越热,茂密的叶子越来越肥,变成密密麻麻的一片。每到夜间,我们在稀疏的星光下,坐在树底下乘凉,凉风吹动树梢,发出悦耳的“沙沙”声音,仿佛在唱一首欢快的童谣。在特别炎热的三伏天,山野的小花小草们,经不住烈日的烘烤,都蔫蔫地弯下了腰,而泡桐树却长得苍翠挺拔。阳光照在叶面上,更显生机盎然。一片片碧绿的叶子,像一把把遮阳伞,为我家遮挡夏日刺眼的阳光。每到傍晚,我们小孩们,在树下玩捉迷藏,在两棵树间拴上绳子荡秋千。梧桐树下,成为我童年时代无忧无虑的乐园。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