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后来的故事
你好 记忆
一
“刚起床。今天星期日,多躺了半小时。怎么想起给我打电话?”
董文没有听出是杜方之,解释一下,抱歉的意思。方之却不是滋味:他还有星期日!自己早就一星期7 个星期日了。这位同龄的老朋友还活在人生里。
春眠不是不觉晓,春天晓来早。清晨鸟叫声让他蓦然一惊,这是他一生的最后一个春天。
鸟叫就是好天气。方之要和董文一起去公园。
让董文推着轮椅,这才是世纪朋友!
“昨夜做梦,公园门口那棵大榕树问我:‘怎么好久不见你和你的朋友了。’”
他编的,编得不像。
“等着,半小时到。还住老地方?”
“老地方,老邻居,老朋友,老狗。老人老四样。”
董文信奉慢生活。知识分子最忌讳被人骂落后,从前,方之笑他太右,落后分子;当今,又笑他太左,依旧是落后分子。董文我行我素,不过,自嘲总算先进了一回:慢生活,半小时主义。一日三餐,每餐半小时,法国人的主张;“530”方案,一星期身体锻炼5 次,每次30 分钟,美国人的主张;睡前看闲书半小时,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主张;当代中国人津津有味的半小时午睡……方之说他是拿来主义,把全世界都拿来了,成精了。
董文到方之家,他已在大门口晒太阳等着。身旁放着蓝色轮椅。杜方之的老屋独门独院,白墙黑瓦,墙根长绿苔,这样式的房子在城市很难见到了。妻子柳烟去世后方之搬过家,一套3 室2 厅的新公寓,一年前右半身瘫痪坐轮椅,又搬回来了。公寓出租,他说刚好顶保姆费。他搬回老屋董文没来过。董文闻到一股潮湿的衰气,是阳光让方之身上的老人味蒸发出来的?也许从院内溢出。
“回家吃午饭,喝酒。你烧几个菜。”他冲院里说。
董文没有说留下吃饭。
“吃什么?”院子里有女声。
“大作家光临。大作家年轻时很风流的。你把本地鸡炖了。”方之情绪很好。他对董文说:“保姆勤快,卫生还好。保姆不能太年轻,旁人会有闲话。”
“这么大年纪了。”董文本来要说人都残疾了。
他经常换保姆。董文从门内看见保姆了,40 岁的模样。“萌萌多大了?”董文推着轮椅问道。萌萌是他女儿,有那么几年,方之想把女儿许给董文的儿子,但董文消极。
“年过半百了,在美国不回来,时不时要我换美元汇给她。我想起她,总是十四五岁的样子。她初中毕业时,我给她买了辆飞鸽自行车,她学车我扶着。电话里我说给她,她不爱听,我能感觉到。”
“你说多了,我也不爱听。听烦了。”
“要钱,她怎么不烦?‘爸,你一个人反正花不了,早晚还不就是我的?’她就是这么说!养儿养女,就是这么回事。死了发个唁电,或者回来哭几声,清理清理财物,好东西全拿走。我把这个老宅留给她。活该!做父母的都是活该。”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