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后来的故事(3)

2022-08-22 15:38:26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你好 记忆,董文默默地推着轮椅。你去买两瓶矿泉水。回忆放慢了步子。 不是去茶馆吗? 我们只要个座位。他们的茶叶贵得离谱。 你要知道,给你推车的是中产阶级

你好 记忆

董文默默地推着轮椅。“你去买两瓶矿泉水。”回忆放慢了步子。

“不是去茶馆吗?”

“我们只要个座位。他们的茶叶贵得离谱。”

“你要知道,给你推车的是中产阶级。我请你。”

“我经常来这里,都是自带矿泉水。当年审批建茶馆我说了话的。”

董文没有买矿泉水。茶水费他付。

他俩大学毕业后的再次相聚,是10 年后,在报社大门口。“文革”时,董文是报社“文革”中第一个被揪出的“文艺黑线小爬虫”。他无权无势,连党员都不是,敏感的报人很快觉得偏离揪“党内一小撮走资派”大方向了,把他撂在大江东去的岸边了,坐在江岸上观潮倒是赏心乐事,他依旧每天写日记,作“ 日知录”。当初带头造他反的是他前妻,贴大字报,糊高帽子,把他唯一的一件西装,1962 年参加知识分子群英会时做的,拦腰剪断。离婚,一对3 岁的龙凤胞胎各分一个,董文带儿子。

杜方之是进驻报社的军宣队队长,一把手,党报在部队宣传干事眼中是一方神圣,他的见报量是提干提级的主要考核。他选择来报社,一是好奇,二是快感,他知道董文在报社,在权衡中没有过多分量,大学毕业后没有多来往了,知道他被批斗过,现在已是“死猫”,不再注目。

不过,两人在报社大门口相遇,杜方之还是感到尴尬。“老同学,是有点老了。”他来报社一星期了,没有找过董文。他用轻松的口吻化解。

“未曾老练,怎么就老了!”董文打趣道。

“欢迎吗?”

“军民鱼水情嘛。鱼靠水,但水会把鱼煮了。”

“猫才吃鱼。我听说有人叫你‘死猫’,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怪话就是多。我没有找你,不是怕怪话,纸老虎都不怕还怕死猫?实在是忙,千头万绪。有空来我办公室坐坐。”

董文佩服方之老练。

此刻,在原先关帝庙的小茶馆里,方之提起四十多年前的事。

“我最不应该说‘有空’两个字,我们不是有空才相聚的朋友……”方之说得诚恳。

“其实,天天有空。生命中的10 年空窗期。”

“我在享受,享受权力。每天站在办公室的窗口,看从前让我恭恭敬敬递上一支烟的记者编辑大人匍匐在我眼底。我在部队当宣传股长只能支配一个小通信员,让他跑个腿打个电话喊个人。现在不同了,我有权了。我的窗口正对着报社大门,那些进进出出的都得听我的。我叫谁谁谁来我办公室,不出几分钟,梯上便响起慌慌張张的脚步声。我问一句,‘斗私批修’怎么样了?他一汇报没完没了,头上冒汗。我其实没听,谁爱听这些假话废话!最后我打断他:‘很好,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话要牢记心中。去吧!’他回去逢人便说我有水平又平易近人。我这两句话叫水平?他还是总编辑,到延安参加革命的大学生,在部队是师级,我是营级。中国知识分子就是被吓破胆了,骨头酥了。……你为什么不来找我?”方之好多年没有一口气说这么长的话。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