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后来的故事(9)

2022-08-22 15:38:26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你好 记忆,妈躺在病床上,我一进来她就问:批准了吗?妈说了,年龄大不是问题,只要思想好,人品好。 你对董文同志了解吗?我们是老同学,老朋友。他很有才

你好 记忆

“妈躺在病床上,我一进来她就问:‘批准了吗?’妈说了,‘年龄大不是问题,只要思想好,人品好。’”

“你对董文同志了解吗?我们是老同学,老朋友。他很有才华,工作努力,我保了他。现在反‘右倾翻案风’,部队领导批评我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小资产阶级温情主义,缺乏党性。我承认。不过,我想了两天,我觉得应该让你看一样东西。”方之从锁着的抽屉里拿出一个牛皮纸袋,上面印着红字:“内部文件,机密。”从里面抽出三封信,交给柳烟,“我没有给任何人看过,包括领导班子,包括董文同志本人。我压下来,我一个人承担了,为老朋友两肋插刀了。我不得不让你看。违背组织原则,开除军籍,我也认了!你坐在那边沙发上看,看完后还我。此生此世,不会有第二个人看的。你绝对不能说出去,也不能告诉董文同志。你能保证吗?向毛主席保证。”

柳烟脸色苍白,双手发抖。

董文相信方之说的是真话。他记忆犹新,他一定反复回忆这一席话。他闭着眼睛,竭力掩盖一种情绪,对董文,也对逝去的柳烟。他已经很勇敢。

之后,迅雷不及掩耳。他和柳烟办理了婚姻登记。不出两个月,也就是董文回到报社之前,柳烟调出报社到民防办公室上班。这是个闲差事,上班签到,泡一杯茶,看报纸。天天在工作日记上写“平安无事”。

方之在结婚当天的下午,去医院拜见柳烟母亲,在床前喊了一声“妈”,她睁开眼睛,惊呆了:“你不是董文!你是谁?”“我是杜方之。”她双手拍打着床沿,咯血,吐了半脸盆。闭上眼睛拒绝和眼前这位穿着军装的人说话。那年代,几乎所有未婚女士的第一选择是军人,方之才有这个自信。柳烟哭着跑出病房。

柳烟婚后最大的心事是找到那写第三封信的红宇。报社来稿登记没有红宇,“文革”前副刊编辑没听说过红宇,她的诗友、业余作者没有一个人认识红宇。

这些话是那个夜晚柳烟对董文说的。

面对方之的坦诚,董文不安起来。要不要讲出那个夜晚发生的事?方之清楚,尽管那封红宇的信不是他写的,也不是他支使写的,他却是不正当地获得了柳烟的婚姻。他婚后对柳烟看管很严,人称“民防”。

缝隙里没有幸福。柳烟坚持不要生下姓杜的孩子。

生活在一个城市,她不与董文见面,非常吃力,她做到了。她阅读董文的每一本书,每一篇作品,这时,眼前就是他,可敬可亲的他。他站着,注视着弱小的她。

杜方之在董文面前,从来不提起柳烟,仿佛她根本不存在。

终于有一天,董文接到柳烟一封信:“如果你还爱我,请在明天晚上来我家。一棵饱满的草一生东倒西歪备尝风霜,但站立得比谁都优雅。这是我这10 年写下的唯一诗句。”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