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历史记录:母亲的河

2022-08-22 15:27:47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塘河记忆三则,母亲的河 那是条穿过村庄,蜿蜒在地垄田边的河。河的一边是村子,另一边是稻田,村庄前后被两条河流包围着,成了一个孤岛的模样。岸上种着瓯柑,河里长着菱角。

塘河记忆三则

 

母亲的河

那是条穿过村庄,蜿蜒在地垄田边的河。河的一边是村子,另一边是稻田,村庄前后被两条河流包围着,成了一个孤岛的模样。岸上种着瓯柑,河里长着菱角。一年四季,涓涓不息的河水滋养着稻秧禾苗,同样滋养了全村的老老小小,她是村人心中的母亲河,但我却固执地视她为母亲的河。

初夏,河里的水还很凉。父亲把菱角苗埋进烂泥里,星星点点。放学了,我书包一放,常常溜过去瞧。不经意间,铜钱大小的绿叶浮出来,星星般的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蝉声不绝时,一片片菱形的叶片盖住了水面,墨绿色的根系牢牢固守在泥里,片片绿叶中,白色的菱角花儿开了,一瓣瓣眨着小眼腈,淡雅、清丽。它的紫茎在水里默不作声地蔓延,一个个菱角在上面疯长。

八月的秋天,我的心思都拴在这片水塘里,终于要去摘菱角了。比起其他地方,坐在船上采摘、弯腰采摘,我们老家的采菱人有着自己独特的工具,那就是木质采菱盂。菱角是长在水底下的,从叶到根有一根长茎。一般菱角叶平展在水面,开着细小的白花,菱角则长在水下,因此,采菱角是一件辛苦活。母亲慢慢将菱叶托起,一个个肥大的青蛙肤色的菱角鲜亮亮地呈现在眼前,把菱角从菱盘上摘下来,然后小心翼翼地把菱茎放入水中,平整好叶子,用葫芦瓢划着水继续前进了。

一阵忙碌之后,母亲登岸回家了,大木盆里装满了秋天的收获和美味。生的菱角脆嫩脆嫩的,一口咬下去,菱肉吸进嘴里,唇齿留香。煮熟了,富含淀粉,粉粉的、面面的,是家乡人的最爱,一会儿就能吃饱肚皮。我最爱吃的是母亲剥出来的菱肉,和韭菜清炒,或者炒粉干,都是极好的。

第二天,母亲挑着满满的两筐菱角坐着塘河的轮船去温州卖,有时也挑去瑞安,瑞安人把菱角叫作“老菱”。母亲个子小,甚至还有点瘦弱。她无法像男人那样挑着担直接上船。她先把一筐菱角用双手提上船,再下船拿另一筐。那时的河轮,每个码头只停留很短时间,每当这个时候,船老大都会不耐烦地向母亲投来鄙夷的目光。上船后,货物照例要收歇脚费,有些人为了省几分钱,就故意装作不知道。轮到母亲时,她每次总会把钱一分不少地给售票员。

母亲总是说:“做人要有见识。吃点苦不怕,怕就怕被人瞧不起。”她曾说,我能把两箩筐菱角顺利卖完,而且还有回头客,是因为别人一百斤菱角能称出一百零五斤,我宁可少挣点钱,也从来不缺斤短两。

那些话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成为我人生的精神源头。后来,每次想起这些,便有了精神导向。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