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录:母亲的河(3)
塘河记忆三则
坐着河轮去上学
我的父辈和老师们,很多都是勤俭中学毕业的。
说起温州市勤俭中学,先得说说头陀寺。头陀寺(旧称密印寺)坐落在白象鹅湖村头陀山麓,因寺门外左侧一座山名为“头陀山”而得名。沿温瑞塘河,过了白象街却又未抵达帆游村的路途上,在右边的山坳里忽然呈现出一处雄伟的寺院,它就是温州地区有名的古刹——头陀寺。这里曾经是“温州勤俭中学”的所在地。那时走塘河从温州到南白象河轮只需一角多,是人们首选的短途交通工具。在鹅湖或者帆游上岸,约莫走半个多小时就到了山边学校。
勤俭中学创建于1952 年,校址借用原来头陀寺。
这里三面环山,前面小桥流水,山边溪水潺潺。学校刚建成时,大部分学生的宿舍和师生食堂就在寺院内,空荡荡的大雄宝殿成了学校的会场和食堂。全校师生勤工俭学,以勤劳的双手,在学习之余,在山坡梯田上开拓了运动场,并在运动场的东边山脚下建立了体育馆,并划拨近学校的水田50 亩作为学生实习基地,边学习边劳动。学习劳动之余,那时流行拉练,周边的青山绿水,如茶山、大罗山、帆游山、头陀山都是他们的大教室和运动场。每到星期天下午,永强那片的学生就翻过大罗山,背着米和菜干,跋山涉水几个小时,来到学校。上世纪50 年代,勤俭中学的高考录取率仅次于温州一中,原因大概就在于此吧。
听他们讲:勤俭中学食堂后面有一个水潭,四周都是岩石,可坐可躺,潭水不深,夏天来临,几个顽皮的同学就凑在一起,经常在水潭里追逐玩耍,好不惬意。说是淋了水的皮肤给太阳一晒会黑得更快,大家纷纷效仿。天气热也去塘河游泳。河轮后甲板尾部是一个比较大的木制的船舵,舵下面两侧有两个凹进处。游泳时趁船老大不知觉,悄悄地溜进船舱两侧的凹处,一艘船可藏两个人,从帆游上来,快到南白象的时候,纷纷离船,游入水中。就如飞机的跳伞员从空中落下似的,驳船在河中央突突地开来,每艘船旁一齐闪出一个个“浪里白条”,好不壮观。
1969 年下半年,勤俭中学被撤销了。教师分流到原梧埏区下属的状元、梧埏、三垟、茶山、白象、慈湖等公社的农业中学,学校领导也被分派到其他部门,只有时任教导处副主任的卢秀球老师,在各方工宣队运走了部分校产后,押着剩下来的一船桌椅板凳,来到南白象霞坊(原为温州市南陶旧址)。次年,在南白象镇古朴的村落霞坊,塘河边,嶂屿山,用勤俭中学的“遗产”创立的梧田中学以新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1986 年,学校迁址梧田大堡底龙霞路重建,现被六十一中学合并。
在一个阴天的午后,我来到了勤俭中学的旧址,残存的校舍大都已破败,只留下一座1955 年建成的砖木结构的二层老教学楼。当年师生们一起在运动场四周栽下的杉树苗,如今全都長成好几层楼高,高耸天际,亭亭如盖。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