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录:我的父亲,一个农民的忠诚
父亲的忠诚
父亲叫刘吉如,虽说只是个农民,但曾是温州地区的劳动模范,虹桥镇上大名鼎鼎的老黄忠。又因他与中国共产党同岁,对党就有特别的感情。他有一句名言:“都说祖国是娘,我说共产党是大(父亲)。共产党让我们吃饱穿暖,就是大,我们要孝顺。”
父亲对于“大”这个名号,看得比山还重,他有很深的父亲情结。
父亲是个遗腹子,他出生前,我爷爷就死了,他一出生就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我父亲前面还有一个哥哥,大他十来岁,一家三口靠祖母帮人洗衣缝衣赚点零碎钱过活,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每当一家人饿得、冻得发抖时,祖母总抱着我父亲哭,说:我儿命苦冇大,才吃不饱穿不暖啊……由此,父亲就认定,大就是让他吃饱穿暖的人;谁能让他吃饱穿暖,谁就是他的大。十四岁那年有一天,父亲看到镇上在招兵,说当了兵有饭吃有衣穿还有津贴,就认定军队是大了,就想投军。招兵的见他年少,不要他。他看到边上有个人双手抖抖地、吃力地在举石锁,就过去,单只手把石锁举了三举,他就当了兵了。当兵后,他让人给祖母带信,说:“娘!儿找到大了,军队管吃管穿,你甮愁!”
可不久,国民党的军队就让父亲灰了心。他的部队是乌合之众。父亲作为新兵,非但发不到枪支,还拿不到饷银。一些兵还胡作非为,以掳掠百姓为能事。一次父亲上街,看见四五个兵端着枪在洗劫一家商铺,便上前阻止。可是,那四五个兵的几条枪却立马调过头来对准他。他从小练过武,不怕这架势。其时天热,父亲肩背上搭着脱下来的军衣。这时就随手将军衣一挥,身子一转,四五条枪就被军衣绞在一起,挂到了父亲的背上了。父亲就背着这四五条枪到兵营告状,却反被当官的骂了一通,说他多管闲事。父亲一恼之下,就回家了。
父亲回家后,正值我大伯去世,大伯母也脱身到县城做保姆去了,留下两儿一女由我祖母抚养。我祖母正不知道怎么才能活下去的时候,父亲回来了,父亲就担起家庭这副重担。可他没田没地,只能给人帮长工,累死累活还养不活一家五口人。每当我的堂兄堂姐饿得冻得发抖时,我祖母总抱着他们哭,说:“我娒命苦冇大,才吃不饱穿不暖啊……”父亲就想,还得找个管吃管穿的大呀。
父亲就拜师学做道士。
道士好啊,人的生老病死都离不开道士先生做道场。做道场收入也好啊,除了工钱,每次回家都能带些做供品用过的鸡、肉、年糕,一家人吃得热闹。父亲早年读过半年书又肯自学,又练过三脚猫的功夫,当然比别人做得好。于是,虹桥山圈底没人不知鼎鼎有名的道士刘吉如。由此,我父亲以为道士这个大找对了。可正在父亲给我大堂兄娶亲、堂姐出嫁的时候,我的二堂兄却被国民党部队拔壮丁当担夫吐血死了,还要我父亲拿钱去领尸体。待到东借西凑弄足钱把二堂兄的尸体赎回来安了葬,父亲这个家庭又被打烂了。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