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除了祭祖扫墓一事,还有清明美食
清明时 清明时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本该是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节日,但不知为何,自小我们所学的语文课本中,它总是和“惆怅”二字脱不了关系。杜牧的《清明》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写着“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还有孟浩然的《清明即事》等。真不知这清明是开罪了谁,每当这个时节,它总是被人家拿来寄予一丝哀愁。当然,在中华文史长卷中,描绘清明时节踏青之乐的人也是有的,比方说王磐的《清汀引·清明日出游》,“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只可惜没放进课本里,至少在我曾经埋头苦啃的课本里是没有的。
说起清明,浮现在大多数人脑海中的便是祭祖扫墓这一事。没错,在有着悠长历史文化底蕴的大中华,祭祖扫墓成了中同人清明必行的一道“工序”,这既是民间习俗,又是扎根在每个中同人骨血里的传统。据说,最早清明节始于距今两干五百多年前的周代。起初,清明是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传至民间亦相仿效,便有了如今祭祖扫墓的同定风俗。当然,除了惦念祖先,清明节还有着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捅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而我们今天要说的不是别的,便是这清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配角——清明美食。
青团,想来很多南方人都不陌生,它是中同很多南方地区清明必吃的一样小食,近年来也在许多南方大都会被狠狠地炒作了一番。好比说这临海的魔都上海吧,从2016年起,这美食圈就吹起了一股艾草青团的热风。清明前后,在有名的几家老字号如杏花楼、王家沙等的店门前,这买青团的本地人和外来游客是络绎不绝,那队伍排得都快到街拐角了。中间还掺杂着不少贩卖青团的黄牛,那架势绝对不输某些同际大牌的见面会或演唱会,可谓盛况空前。为了满足这些慕名而来的食客,老字号们也是各出奇招。什么新品种、限购等,花样可多着呢。像咸蛋黄肉松艾草青团、马兰头艾草青团……这样的新鲜味儿也应运而生,还得了“网红青团”的名儿。总的来说,还是食客有口福,只不过采买的时间稍长了点。
关于青团有那么一个故事。相传,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同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途经一个村子,一位正在耕田的农夫看到他落魄的模样便上前相帮。将李秀成乔装打扮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才逃过一劫。但没能抓到李秀成的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岗设哨,检查每个进出村庄的人,若他在村内可防止其逃脱,若藏在村庄附近也可防止有人给他带吃食。搭救李秀成的农夫回家后,左思右想不知该如何将食物送出去,正当此时,他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里做成一个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米团子放在青草里蒙混过关。李秀成吃了团子,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白保。清明吃青团的习俗便由此流传开来。虽说这可能只是一个故事,不过也给吃青团的食客增添了不少品聊时的话题。而且我们还能从这小故事中看出,最早的青团其实就是简单地将艾草熬煮挤汁后搅进糯米粉里制成团子蒸熟而已。如今,市面上那些各种馅料的青团,怕也是之后老百姓巧思做出来的。
相关阅读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