鬃人最初可以说是京剧文化的载体之一,戏剧舞台则是为了还原现实生活
铜茶盘子里的艺术品北京鬃人
逼真的鬃人。
《三英战吕布》场景。
鬃人陆文龙。
鬃人何元庆。
“鬃人王”到“鬃人白”
太阳升起,街边上的包子粥铺飘着食物的香气,住在东官房胡同的白大成老师和老伴儿也照常起床,开始他们的日常生活。我沿着白老师在电话中告知的路线,寻到门牌号,按响门铃,入屋就坐。见一张靠窗工作台和木柜子占据了屋子左侧部分,靠窗工作台摆放的书籍、收音机、毛笔等工具在自然光线的映照下好似电影画面。
白老师坐在工作台前的椅子上,虽已过古稀迈入耄耋之年,看上去身体仍是十分硬朗,精神矍铄。旁边的木柜子上摆放着白老师收藏的老北京玩意儿,其中插着靠旗,手拿刀枪的戏装小人是白老师的亲密“好友”,也是我此次拜访的目的。
戏装小人名为鬃人,外形看起来与皮影戏中用兽皮或纸板做的小人有几分相似,都是筒式身子,衣裤连缀不分。但脸谱和把式则是受京剧的影响,以表现京剧人物为主,还曾在皇帝小玩意儿的展览中出现过,可见鬃人也应是出身高贵。
这个繁盛于清末民初,已有百余年历史的老北京玩意儿,据说最早开始制作是一位姓海的满族人,但已年久无法考证。后来进入市场被广泛熟知是一位姓王名春佩的京戏爱好者,他常将自己手工制作的、惟妙惟肖的、巴掌大小的鬃人带到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等庙会上表演和售卖,“鬃人王”的昵称也由此而来,鬃人在此阶段发展迅速。
第三代传承人白大成。
京劇大闹天宫《美猴王和花果山群猴》场景。
到了其子王汉卿,他作为鬃人的第二代传承人,以制作鬃人的手艺为生。但在新中国成立前期,王汉卿仅凭制作、售卖鬃人不足以维生,后改行修理无线电收音机,并因其儿子远在西北,一直保持着独脉相传的鬃人手艺眼见就要消失。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彼时20岁的白老师因身体的缘故,从航空工业学校休学之后在家养病。他打小住东城区报房胡同,常去附近的隆福寺庙会,庙会上的绒鸟、泥人、鬃人成了记忆中难忘的事物。后辗转结识了对民间玩意儿情有独钟的李寸松老先生,通过老先生与鬃人王的第二代传承人王汉卿见面,两位一见面,把鬃人恢复起来的想法达成一致,王汉卿决定将鬃人的制作手艺倾囊相授给白老师。就这样,白老师成为了鬃人的第三代传承人,继承了“鬃人王”优秀的制作手艺。
相关阅读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